重庆忠县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建设借助长江两岸绿化机遇,不仅从生态上改善沿江百姓的居住环境,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参与绿化建设的群众从中致富,将库岸生态防护林、一般生态防护林、生态兼用林的建设有效结合,2010年新造林12529亩,全县绿化覆盖面积达31.6%,并将在2012年达40%绿化覆盖面积的目标。
矮杆植物转高杆,绿化长江又致富
任家镇的苎麻雷竹田,是副镇长胡明忠的骄傲,讲起这一通过实践、自主研发、全县特有的种植方式,胡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胡明忠介绍,苎麻是一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曾是村民田地上唯一的高产户,亩产400—500斤,收益在1500—1600元。苎麻根系发达,储水护土效能也不错,然而要使得库区沿岸真的绿起来,这样的矮杆作物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为了响应森林重庆建设的号召,村领导带领村民闯出了这条合种—替换—结合养殖的道路。
胡明忠对记者说,苎麻雷竹田是在原本种苎麻的田地里,见缝插针的种上雷竹,在雷竹成林产生经济效应之前的时间里,村民可以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获得苎麻种植的受益,等雷竹成林成荫挡住了苎麻生长的阳光时,这种合种就变成了作物的替换,完成替换的田地,更为老百姓带来了大收益,雷竹根系横向生长,产笋产竹量大,光是雷竹的收益这一项,就能达到每亩6000元,再加上林下种植的用于出口的青蒿,三年间,就能达到万元增收的标准。
雷竹绿化、保土、保水,更能造雨,村民反映,种上雷竹后,山坡上的雨水都多了,等雷竹长起来后,老百姓的种植劳动量也可以减少。库区绿化,就是要让百姓从中得利,安稳致富。
三峡橘海保水土,江岸果香造森林
忠县长江两岸属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250—350米,年平均温度18.2摄氏度,是柑橘最适生态区之一,柑橘产业带沿着江岸享受着丰沛阳光。2009年底,忠县柑橘面积20万亩,长江两岸柑橘产业带10个乡镇共11.96万亩,总产量5.8万吨,实现总产值5090万元,总效益3240万元。
去往橘园的道路,是此次采访之行最干净整洁的一条,沿路可见的长江支流,呈现出清澈的蓝绿色,远望片片橘树浓密深重的绿,顺着江岸的交叠蔓延起起伏伏,似乎可以看到橘遍江畔的希望。山上有序排列的橘树,没有因为伏旱出现枯萎的样子,新生的小橘子浑圆可爱的垂挂枝头,在烈日下折射出健康的光泽。
涂井乡宣传委员李宗仕介绍,正是这些初生的橘子,供给了市面上销售良好NFC(非浓缩橙汁))加工,以“产、加、销、研、学、旅”为核心的柑橘产业集群,为农户提供了收益保障。
李宗仕在长江之滨的“三峡橘海”介绍了橘园建设的这一实例,他说,此地在建园时既严格按照每窝深度0.8米,直径1米,45株每亩的标准进行定植,通过一起勘测,规划放线,横竖成行,以达到通风、光合作用强的目的。
“三峡橘海”的所在地,忠县涂井乡党委书记补充到,在抚育期管理方面,橘园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依托柑橘协会对园区实行“三包五统一”在技术、销售、任责上制度清晰,管理到位。
李宗仕说,“橘海”目前实现了灌溉机械化、无公害生态园的目标,降低了农户劳动的强度,提高了成果的品质,也使得长江两岸的绿化更环保、更高效,柑橘的种植,让橘园做到“中雨水不下山,大雨不出园”,极大的改善了沿岸水土流失的状况。
生态投资高回报,绿化建设等您来
忠县江岸绿化建设的任务比较重,记者见到,大量的绿化任务需要在陡壁上钻孔刻土,花费较高;同时,经济林木、生态林成林周期长,在2—5年内对农户的补助花费大,“森林重庆”计划,一年植了十年树,也让林业投资的需求几乎达到了前十年林业投资的总和,单单依托市级财政和各级财政的力量,很难满足林业建设的需求。
林业建设是一项回报周期长,社会效益高的项目,在产业结构的改变中求得发展,在绿化中寻找经济增长点,在具备政府关注、支持,管理模式、建设模式健全的项目上投入资金,为长江脆弱的生态屏障保驾护航;在社会热点的,与重庆的未来息息相关的项目上投资,为明天,不但求福泽后人,更能为自身带来可观的各项利益,值得全社会的关注。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