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积极探索“林长制”改革,实现国土增绿、森林提质和人民增收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县林地面积21万亩,森林覆盖率48.23%,森林蓄积量100万立方米。
健全林业治理体系
创新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将“林长制”改革优势转化为林业治理效能。
一是包保林区联动治。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群众参与”原则,制订《县级领导、联络部门及责任部门包保乡镇(街道)安排表》《县级领导、部门、乡镇(街道)包保林区安排表》,建立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形成党政领导挂帅、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大林业”治理格局,构建“统筹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森林管护机制,划定管护区域、明确管护职能,确保全县范围内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草一木都有人负责。
二是完善制度有效治。责任部门切实担负起林长责任,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督导督查,每年原则上组织责任部门、乡镇(街道)召开不少于2次办公会议。协调解决责任区域重点难点问题,安排部署重点任务,依法全面保护森林资源,组织落实森林防灭火、重大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和措施,强化林业行业行政执法。
三是纳入考核倒逼治。按照“全面覆盖、职责到人”原则,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青神县县委督查室、县林业园林局负责对林长制实施和履职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责成立即整改;对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明确林业管护责任
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坚决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
一是山有人管。聘请护林员对森林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进行护林巡山“云”调度,实现森林管护全覆盖无盲区。目前,聘用巡山护林员110人,仅今年清明期间开展巡逻达500人次,制止上坟烧纸钱等野外用火行为60余次。
二是林有人造。高标准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创建国家级森林小镇1个,森林乡村8个,省级森林小镇3个。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投资2.9亿元实施岷江流域生态屏障项目建设。实施“年万亩栽竹”计划,推广斑布一号、绵竹等优良品种,建成尖山、天池、白果等3个万亩现代竹产业示范基地。
三是树有人护。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严厉打击不批就砍、少批多砍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林木年总采伐量低于年总生长量,林木蓄积逐年增加。积极贯彻防范胜于救灾理念,成立50人的森林火灾专业扑火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教育和训练,共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应急处置演练9次。修建和完善消防水池4处、直升机停机坪1个,新购无人机3架,新建车辆防火通道20余公里,新购防灭火装备10套,采购水泵、防火服、油锯、风力灭火机等森林防灭火物资10万余元。
推动林业价值实现
全力把生态优势、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一是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通过争取项目、金融投入、整合资金、招商引资、鼓励全民参与等举措,大力推进绿满青神进程。二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理念,聚焦林业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巨桉、竹、茶、椪柑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利用萤火虫资源及良好生态环境,推出“竹里萤光”文旅IP,点亮乡村旅游夜经济。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等生态旅游服务,每年经营收入达7200万元,游客还带动椪柑、土鸡、竹笋、茶叶等农林产品旺销。
三是围绕“建设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县”发展定位,全力打造林业全产业链,着力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实现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幸福靠山”。通过龙头带动、品牌培育,加快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青神“竹编、竹纸、竹桶”三大特色品牌。全县竹企业达150家,其中亿元加工企业3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2020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59.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林业增收2870元。(林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