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也有“苗周期”,由于苗木的生长速度比猪慢,一般结论认为苗周期一般是5年,苗价上涨——苗木库存大增——苗木供应增加——苗价下跌——大量淘汰苗木——苗木供应减少——苗价上涨。
生猪主要面对的是食品类的消费市场,受政策影响相对小。而苗木面向的是产业市场,受政策影响大,准确预测苗周期,不仅要了解苗木的供给状况,更要研究国家的政策。
准确预测苗周期,苗木就具备了期货属性。相对于地栽苗来说,容器苗投资大、标准化程度高、流转快,销售周期短,变现容易,比普通苗木更具备期货属性。就算对苗周期的预测不那么准,随时调整也来得及。对苗木采购量较大的地产公司,2018年年初就已经布局容器苗木的远期采购订单,也就是未来12个月以后要用苗,现在就先预订。对于采购方来说,预测苗周期,可以享受降低采购成本的红利。对于苗木生产方来说,预测苗周期,可以享受提前出手减少资产贬值风险,或持有苗木资产坐等升值的红利。
苗周期
这一轮苗木的价格上涨主要动力来自于PPP业务,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需要抓住这波行情尽快赚钱。专家认为PPP项目大量上马,从有利的角度来说可以快速修复环境,改善民生;从不利的角度来说,生态修复及园林类的PPP业务主要依靠政府买单,地方政府的买单能力主要来自于土地出让金及未来税收担保,地方政府的这两个收入比较稳定,基本可以预期收入规模。
经常听到一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县城投入10亿元的生态修复项目,一个内地县级市的财政岁入不过10亿元,各种开支后所剩无几,用政府的可预测微薄收入来为大额生态PPP兜底买单,怎么想都觉得这是一场跃进式的运动,生态PPP业务未来不排除断崖式下跌的可能性。PPP的调整年可能会是2020-2021年,由于苗木供需波动有滞后性,所以预测2022年左右可能会出现苗木整体价格下跌。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