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古镇的“灯”更亮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让横栏的“花”更艳了。这两个紧挨着的南国小镇,在“灯”与“花”两个产业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感情。
如今说起横栏的“花”,全市人都为之竖大拇指,不仅是横栏以三沙村为代表的花卉苗木享誉全国,还因为横栏人把花花草草种出了高效益,农民人均年收入高过全市平均水平,闯出了一条农民致富的“横栏模式”。十年前,三沙村的农民靠从古镇人那里学到的种植技术,在自留地里种苗木尝鲜。如今,在政府的引导下,三沙村八成农民从事苗木产业,五沙村靠种花木脱了贫困帽子,全镇花木种植面积达14000亩,年产值超3亿元,花木地租金从2001年的1500元/亩,上升到今年的均价5000多元/亩,价格最高的超过13000元/亩。
横栏不光只有花,工业更是“百花齐放”,茂辉、永兴等几大工业区保持快速发展,周边村子的农民们靠着出租物业富裕起来。但该镇党委、政府的思路很明确,用镇长梁容培的话说就是:“发展经济的落脚点是民生,生活水平提高了,还需要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所以这两年,镇里对于镇容村貌改造和民生工程的投入加大了。
“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横栏镇发展经济全镇一盘棋调控,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增收。据初步预计,今年底全镇所有村的集体年收入都将超过10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超16000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
路通路好财气旺
记者一到三沙村,村支部书记吴丙耀就拿出一张地图,那是全村路网建设规划图。图纸上,一条中心农路将三沙6000多亩土地一分为二,并与后来开通的古神公路交叉,打通了三沙南北和东西四面交通。
这是一条早在2001年就修好的农路。也正是这条路,改变了三沙村人的命运。
吴丙耀告诉记者,之所以修这么一条路,是因为当时一些在自留地种苗木的农户,树种大了,但没有路运出去,尤其是像前几年畅销的大王椰那样的大树。
以前三沙村的路很窄,“有车过来,只能先避让,让对方走了,自己再走。而且泥石路一下雨就大坑小坑。”花农李生说,现在条条硬路通地头,路通财也通。
从修通跨南北的中心农路开始,横栏的苗木产业开始规模种植。三沙村委将沿路的地以每亩1100元从农民手里租回来,然后以每亩1500元返租给农民和外来承包者,赚到的租金收入全部用于路网建设。
为保证本地农户租到地,解决因土地改种花木而失去养殖鱼塘的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当时的村委想出一个办法:每块地限定为6亩,每位租户最多只能租到两块,且优先租给本地村民。
“这样,就保障了本地村民的工作和收入,但我们也要引进一些小榄、古镇等地的大户,因为还要依靠他们拓展销路,刚开始我们对销路没有底。”
记者在路网规划图上还看到有一线红笔加重的线路,这是今年和明年要修的农路。据介绍,今年已经修了13公里的农路,明年的工程完工,三沙村的农路就有25公里左右了,他笑哈哈地说:“总里程可以从三沙村通到石岐区啦。”
路通了,路面硬底化了,不但免去了每年用于维修沙石路的几十万元费用,还打通了苗木销售的重要阻碍。“三沙以前是种植基地,现在向销售市场转型,路不好,行不通。”
现在三沙村大部分的地用于种植花木,其中一些由虾塘改造而成,受花木产业兴旺的带动,三沙中心农路和古神路的交叉地段,有花农预计明年再次发包的租金可能将接近2万元/亩。
受三沙的辐射,五沙将沿古神公路旁的部分虾塘改造发展花木产业,迅速收获效益。去年首期开发的1000多亩地,平均每亩租金超过5000元,村集体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340万元。
“80后”农民乐当“花二代”
站在地头,伟仔洽谈生意的电话不断。他告诉记者:“老爸老妈退休了,现在可以领养老金,在家里带小孩,花木场由我和老婆经营。”他负责市场,老婆负责管理和技术。
伟仔两年前在邻近镇区租下了20多亩地,加起来他的花木场超过了30亩,这是多数三沙村农民经营的面积,明年他计划再租10多亩。因为三沙的地租上涨快,邻镇那边成了花农的生产基地,而三沙这边成了门市。
“估计明年的地租会涨得更高,你有什么打算?”记者问他。
“那没办法,租金贵也得做,现在市场还不错,可以薄利多销。”
“种花木这几年收入增加了吧?”
“五年前我和老婆在企业打工,一人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块,现在年收入翻了不知道多少倍了。”说到赚钱的事,他和其他花农一样,脸上笑得灿烂,嘴巴相当保守。
他告诉记者,两年前的生意更好做,现在周边种花的村民越来越多,竞争也加大了。“现在基本也是客户来找我们。”亚运会期间,伟仔接了不少广州的苗木订单,前几个月的出货量比平时增长了10%。
“以前大家是乡亲,现在都是老板,是不是竞争多了?”
“我认为合作大于竞争。平时的生意都是兄弟和亲戚之间互相帮助,如果钩心斗角是赚不到钱的。”
三沙村的花木经过十年的发展,老一辈的花农都 “退居二线”,享受天伦之乐去了,生意交给了儿女们。但伟仔不太认同 “富二代”这个称呼,他说他们是“花二代”,还在创业的阶段。
“现在我们的花木产业还是粗放型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都是在边做边学边挖掘市场。”伟仔说政府有培训,他们花农之间也会互相交流经营管理经验。
贴边村临近工业区,物业出租和服务业兴旺。“为了让村里年轻的夫妇能更好地在厂里上班,我们村里的幼儿园周六、周日也有老师上班,这样有效地解决了小孩的照顾问题,年轻的父母也可以放心地工作,目前村里的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横栏镇贴边村党支部书记黄连坤告诉记者,这也是村里正在推行的一个重点民生工程之一。
自2007年以来,贴边村就在幼儿园硬件方面加大投入。据黄连坤介绍,村委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幼儿园教育工作,对每个幼儿家长收取最低的保教费,与其他幼儿园相比,每个学生少收2000元左右,为此村里每年在这方面就要补贴40多万元,但切实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
黄连坤说,这几年,贴边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借助中江高速和茂辉工业区的优势,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今年该村在利源围一带开发工业用地,投入2700多万元发展物业,建设总面积约为28800平方米的六栋综合楼,预计2011年可以全部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将为贴边村带来每年35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今年年底,该村还对六穗围剩下的300多亩零散用地规划建设花木基地,推进该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由2004年的300多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817万元,预计2011年开始每年的集体收入将超过1300万元,村经济整体运行良好,村民的收入日益提高。
在三沙村花木基地,28 岁的伟仔有12亩花木地,这是他从老爸手里“继承”下来的,前不久在广州举办的亚运会,让他做成了几笔花木大生意。
贴边村有了“周末幼儿园”
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们创业的创业、就业的就业,对于教育和生活改善等方面的需求更多了。为解决学龄前儿童照顾的问题,横栏镇的贴边村作出了有效的探索。
农民“退休”享清福
傍晚,吃过晚饭,63 岁的李梳仔就到村里广场看老头老太太跳舞了。在横栏镇,今年有近7000位像李梳仔这样的老人家有退休金可以领。
李大爷打趣地说,年轻的时候干农活,累死累活一年赚不过2000块钱,现在坐在家里啥也不干,一年可以拿到近万元退休金,晚年生活过得很踏实。
老人家满脸笑容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集体年终分配已由 2004 年每人 800 元增加到2009年的2200元,从现在开始每月还可以领600 元的退休金,这些加起来就有近万元的收入。
“我父亲是国家职工退休,一个月退休金也就400多元,现在我作为一个农民都有退休金了,这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
李梳仔是横栏新茂村村民,这个村像他这样“退休”在家的老人很多。村子富了,老人们也享福了。
新茂村党支部书记冯广伟称,村里已经拿了600多万元来消灭各户屋前屋后的卫生死角,还投入18万元购置了两台垃圾车,每天定时定点早晚两次上门收集垃圾。
李梳仔每天起得早,都会到“一河两岸”散步。这条花了400多万元整改好的3200 米的道路,两边种上了罗汉松、秋风老树头的新树,一下子成了村里最漂亮的“风景路”。
“村里的休闲广场,一到晚上就有很多人跳舞,我看一圈,然后就到一河两岸边的健身器材上锻炼锻炼。”李梳仔说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退休之后的李梳仔,给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他说现在吃东西也讲究质量了,还经常和儿女们到广州、珠海等周边城市走走看看。
冯广伟告诉记者,新茂村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90个,90岁以上的老人有9个,他们都是村里的“宝贝”,每年村里都会为老人们举办联欢聚餐晚会,为9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送一个金牌。
发展经济落脚点是改善民生
横栏镇镇长梁容培谈壮大产业经济与提升民众幸福感
记者:我们在采访途中发现很多虾塘被改造来种植花木,为什么这样做?
梁容培:三沙村和五沙村这样的改造多一些。由于横栏花木产业的壮大,尤其是古神公路开通后,这两个村的地价明显提升了。大家一算账,种花木比养鱼虾的收益要多好几倍,而且风险也没有养鱼虾那样大。
我们也不是让各村都“一窝蜂”来改鱼塘种花木,政府有一个调控,适合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比如六沙,就是以养殖业为主。
记者:如何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横栏有何具体思路?
梁容培:“沿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我们在财政偏紧的情况下,优先安排基建资金,加快配套好茂辉工业园区和永兴工业园区路基、路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客商进场施工创造条件。今年前11个月,全镇新立项项目177个,总投资额为22.3亿元。目前全镇工业企业15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228家,工业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60%以上。
“沿路”,我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古神公路和新岐江公路的交通优势和三沙花木的品牌优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土地资源,对低产鱼塘重新调整、统一规划,开发花木种植业,农地价值明显提高,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增加显著。
“沿江”,我们引进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带动三产服务业。引入的“水·印·江南苑”旅游项目已被市政府列为2010年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目前正积极申请成为省重点项目。中心区、三沙片、四沙片三个商圈雏形渐现,为群众提供一个消费的好去处。
记者:发展经济的同时,横栏很注重改善民生,具体有哪些亮点?
梁容培:首先得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截至11月中旬,全镇10个村一个居委会共39577人顺利实现“农保”过渡到“城保”。其中有6937位是老人。
对于一些就业、创业困难的群体,我们采取了很多创新模式。比如,组织各类技术信息培训班,拓宽农户信息渠道。又比如,创办“农业工作坊”,帮助四五十岁的人灵活就业、改善生活。自今年7月成立以来,农业工作坊在册登记并参与劳务派遣200多人,其中妇女132人,收入最高每人每月1600元,最低每人每月750元。
新茂、贴边、裕祥、三沙、五沙、横西等村投资推动“一河两岸”环境改造工程,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反映很好。各村主要路段都安装了路灯,部分村设有篮球场和休闲小公园、健身广场,让村民休闲娱乐有去处。
来源: 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