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十四村的李孟娟也不信。但是在省农科院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大垄深松栽培、优质脱毒种薯、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病等方式,春播秋收5个月的精耕细作,李孟娟种植的216亩荷兰15原种薯,最高亩产达到了3900公斤,平均亩产2750公斤,是全省平均产量的2.5倍,亩纯收益达5250元。靠种马铃薯李孟娟今年能赚到100多万元。李孟娟彻底信了、服了。
这就是记者在甘南县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感受到的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力量。
全国首个院村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园
兴十四村是“黑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全村80%的村民住上了别墅,全村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是全国闻名的富裕村。提起兴十四村的第一桶金,村里人告诉记者,兴十四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里人为了吃饱饭,1970年凑钱买来了1100多个拖拉机零部件自行组装了一台“东方红”,第二年就开垦出3000亩土地,将村里田地扩大了4倍,解决了吃饭问题。
村支书付华廷说,为了让村里人富裕起来,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十四村就开始搞多种经营和小型企业,到80年代开始自己办厂,到后来成立富华集团,又在2002年股票上市。致富该想的招都想了,都用了,可是从2002年到如今,村里的人均收入就一直停滞不前。付华廷心里明白:兴十四村虽然富了,但是农民在土地上的收入却很低,如果能把土地收益扩大,村民增收空间巨大。“农民想要富,只有运用高科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一条路。”“东方红”曾经带给他的震撼和多年办企业的经历,使得付华廷深知科技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他找到甘南县和齐齐哈尔市的主管领导一起来到省农科院请专家,求真经。
2009年末,省农科院和齐齐哈尔市政府达成了合作共建协议,共同建设的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区,设计面积1000亩,投资1200万元。今年4月10日,省委书记吉炳轩来到兴十四村考察,对园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扩大现代农业园示范区规模,由原设计的1000亩扩为4000亩,提升科技示范档次,提高建设标准,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新成果。明确提出“西有杨凌,北有兴十四”的战略思路,要求省农科院作为建设主体,为园区建设做好科技支撑,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辐射我省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
在一个小村庄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省没有先例,在全国也独此一家。“说了算,定了干”,这是兴十四村人的口号,4月破土动工,9月获得丰收,短短5个月时间,4000亩土地一跃成为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科学管理,高水平、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一座全国首个院村共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展现眼前。
农业学家扎根兴十四村
在开展建设的5个月时间里,省农科院组织齐齐哈尔分院、大庆分院、克山分院、园艺分院、草木所、苗木所等14家研究所百名专家,同时邀请北京、上海等地国内一流设计公司一起奔赴兴十四村实地踏查、科学论证,用科技为兴十四规划了示范展示系统、田间道路系统、农田水利系统和万米智能温室、设施农田、绿色节水等8个展示区。省农科院还下派了70多名专家驻扎到兴十四村,拿出看家本事,亲身指导示范,与村民摸爬滚打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大庆分院的李志学领着瓜农在瓜棚中生产出超过百斤的大西瓜,每个大棚能产25个左右,以每个2000元的价格卖给婚宴,供不应求。齐齐哈尔分院的李清泉领着农民在400亩的大田里种植玉米,采用大垄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每亩产量可达1755公斤,产量高于普通大田7成,不但能每亩节水30%,农民每亩收益也可达815元。在沙土地上种上多年生的紫花苜蓿,一年投产,收益可持续七八年,量高质好,赢得飞鹤乳业的青睐,已经于园区就产品包装、牧草加工等方面达成深层次合作协议。
农业专家扎根兴十四村,价值2000多万元的大型农机具也被请来坐镇,眼见几台大型滴灌机转眼就把几百亩的土地浇灌完毕,牧草打捆机可将新鲜牧草封闭保鲜18个月,兴十四村的村民彻底信服了科技的力量。
兴十四村现代农业园示范效应显现
院村共建一年来,近50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耕作、栽培、植保等方面的技术得到推广应用,9月末在智能温室大棚的展示厅内,一年来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出产的玉米、大豆、水稻、高粱、谷糜、瓜果蔬菜,牧草、果树等14大类269个品种被一一展示。
村里人骄傲地对记者说,在园区的兴建过程中就有不少周边的农民朋友来参观学习,秋收后,来自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和省内的参观者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接待了六万人次。应参观者要求,园区举办实用新技术讲座4次,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和种粮大户500余人次。
在园区的带动下,兴十四村周边耕地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共采用新品种19个,新技术11项,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向新品种、高技术、标准化、无公害转变。村书记付华廷对记者说,今年靠农业种植,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2000元,加上村里农产品加工的利润,今年兴十四村年人均收入有望突破25000元。明年村里25000亩田地将全部纳入园区,千米的智能温室将再建3座,发展苗木繁育、养殖珍稀花卉。
从2003年开始,省农科院率先在全国倡导“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全新“三农”服务理念,为促进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增加我省粮食产量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省农委副主任、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介绍,为了将现代农业的魅力真切地展现在农民的眼前,今后,省农科院还将与地方政府推出100个院村共建典型,带动我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