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调蓄洪水、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科学编制《南京市江宁区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0年)》,扎实做好湿地保护各项工作,特别是因地制宜开展小微湿地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城市发展转型等有机融合的有益探索。截至目前,江宁湿地总面积达1.3万多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7.77%。
强化整治提升,重塑湿地田园风光
小微湿地以河、塘、田、沟、渠等形态广泛分布于江宁乡村,通过美丽乡村环境整治提升,小微湿地“梳妆打扮”成为江宁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江宁街道西宁社区,充分尊重山水肌理,在原有地形和植被的基础上,营造物种丰富的池塘小微湿地,修复改造原有的沟渠为溪流沼泽湿地,合理配置水生和湿生植物,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栖息和繁衍提供适宜环境。同时考虑到居民观景和休闲空间需求,设置多种形式的池畔亲水设施和休憩园林小建筑,让人真正贴近自然、感受自然。
丰富湿地业态,彰显生态富民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依托农耕湿地资源,江宁湖熟街道钱家渡积极探索湿地业态,走出一条湿地农业、湿地品牌和湿地旅游的水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湿地+”农业,选准生态种植、水产养殖等生态农渔产业发展项目,推广稻鱼共生、蟹鲈共养、稻虾轮作等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湿地生态农业。打造“湿地+”品牌,注册“橹韵”手礼、“善米”等农产品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水乡湿地品牌。依托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不断扩大湿地绿色生态品牌效应。开发“湿地+”旅游,以优美的水乡湿地田园风光为基础,开发建设水上游线、滨水民宿、水上观光、水上垂钓、水上餐饮等传统涉水项目,建设江南水利文化园,研发“全鸭宴”“全鱼宴”等特色佳肴,吸引游客逾50万人次。
巧植湿地系统,涵养城市生态环境
污水处理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江苏不断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背景下,江宁区建成全省首个都市型生态安全缓冲区湿地项目。该项目利用江宁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内的自然沟塘,通过栽种美人蕉、鸢尾、苦草等多种可以净化水质的植物打造湿地系统。污水处理厂尾水经过“生态芯湿地”和“表面流湿地”两道工序缓冲净化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后,再流入河道,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并实现治污成本的显著降低。该生态缓冲区项目已获得“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等荣誉。
打造科普载体,增强湿地保护意识
江宁区通过广泛动员、积极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有效方式参与湿地保护修复,加强湿地保护环境教育,增强全民湿地保护参与意识。每年结合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举办湿地保护知识宣传周,大力开展湿地保护普法宣传。立足湿地治理优质项目,开辟科普教育“自然课堂”。如江宁水-PARK科技馆依托污水处理中心和尾水湿地,开展“理论+实境”的沉浸式水科普;金陵水乡·钱家渡推出“小河长”“小农夫”等青少年湿地文化科普项目,充分利用“两村”“三河”“五桥”“水八仙”等资源,开展“湿地研学在水乡”“走进湿地,探索水乡”等丰富多彩的生态研学活动,既有效传递湿地文化保护的理念,又以高质量的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