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和治理专题论坛在长沙市成功召开。专题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联合承办,聚焦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和治理,围绕城市生物多样性政策、保护规划、调查监测等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实践的丰富成果,从规划、设计及管理各个环节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风景园林智慧。
会场照片
专题论坛九报告环节
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和治理专题论坛分享专家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车生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达良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董丽、上海辰山植物园教授级高工张庆费、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蕾、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艳芝、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讲师李晓鹏。报告环节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董丽、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车生泉
报告题目:
气候适应性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
健康的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更具韧性,维护健全的生态栖息地,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工作重点。报告分享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动态数据库、历史灾情数据库构建等基于气候变化应对的城市生物多样性适应性治理举措;从城市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物种结构、生境变化、种间关系等方面提出适应性治理的对策。并对上海长宁区生境花园网络体系、设计营建、运行维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提升状况及居民参与治理的经验进行了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叉创新研究院、干早半干早区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 达良俊
报告题目:
让人工建筑地标,融入自然生命地标:基于本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生命友善型”城市构建
在都市病频发的今天,依托生态学理论开展城市建设与更新是必不可少的。报告指出,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生命观、动态观以及系统观是引领城市更新的生态“三观”。针对城市生态更新中存在的“伪-假生态”现象,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倡导“生命友善”理念,践行以乡土植物、土著动物、自生微生物为主体构架的“地标性”生物群落的构建,通过“真生态”的演绎与生态新地标的打造,让城市从人工建筑地标通往自然生命地标,以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城市中的最终形成与实现。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孙艳芝
报告题目:
城市生态修复中的鸟类多样性恢复与保护
鸟类分布范围广泛,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鸟类多样性研究对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作用。报告分享了研究团队开展的鸟类多样性保护修复相关内容,主要从城市鸟类恢复目标物种确定、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不同功能栖息地构建与修复、鸟类招引与环境干扰控制、可持续管理以及后续监测与评估等方面展开系统阐述,相关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对多个城市的鸟类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方法支撑。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王蕾
报告题目:
寒地城市森林结构多样性与功能的跨尺度监测
城市森林结构多样性的准确量化与优化重构对于推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重建和恢复自然世界具有重要作用。报告聚焦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与规划中多样性特征量化难的问题,搭建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形成可重复的结构参数跨尺度推演方法。并探究了结构多样性可变性的关键轴,推进对其作为一个整体响应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多样性反映了森林冠层空间中植被位置的异质性变化、冠层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模式、森林水平覆盖与密度特征,且与垂直光照的多样性梯度密切相关。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董丽
报告题目: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路径探讨
城市环境因人工建造导致的生物栖息地的消失、受损及重建和管理不当,致使生物多样性下降,带来一系列环境及社会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植物多样性是基础,城市植被与植物景观营建中重视植物多样性是关键。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努力。报告从主体多层级、空间多尺度、营建全过程、支持多维度等视角探讨以植物景观为基础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路径。
上海辰山植物园教授级高工 张庆费
报告题目:
基于1公顷样地群的城市植物多样性动态监测研究
城市植物多样性形成规律与动态特征研究离不开开展长期定位观测。报告分享了在上海城市绿地建立的4个1公顷城市植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样地研究,研究内容涵盖上海主要绿化树种的生长过程及空间分布格局、典型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动态、优势种碳储量变化以及人为干扰对乔灌草植物多样性影响等,分析了人工群落再野化的植物多样性效应、密度对草本植物多样性影响、不同优势种对加拿大一枝黄花侵入影响等,为深入探究城市植物多样性形成规律及其对人为干扰响应提供依据。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讲师 李晓鹏
报告题目:
从自生植物对城市化的响应特征探寻再野化恢复多样性的途径
生命力顽强、非人为栽植的自生植物群落是城市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其自发的野性激活城市荒野景观已广泛得到学界认可。报告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公园城市”成都为例,以自生植物定居的潜在生境及其多样性响应城市环境条件的特征为切入点,从城市规划到微生境设计多尺度、从生态特点到景观表现多层次探索城市野境的系统规划、格局完善及群落设计,为通过自生植物进行再野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提供一种合理、高效且可实现的框架。
主持人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董丽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王香春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车生泉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低维护荒野景观营造、人与自然需求协调、多样性定量研究方法等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治理研究热点话题,与在场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
圆桌讨论环节
专题论坛九总结
快速城市化加剧城市生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在营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治理是风景园林从业者的时代课题。各位专家从理论、政策研究到实践探索等,从不同视角思考保护、治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策略路径,为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学术分享。据悉,近百人参与此次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和治理专题论坛,会场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