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有序扩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模,持续优化林下经济产业布局,不断提高林下经济产业质量,增加林下经济产品供给,大力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到2025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利用林地面积新增20万公顷,总计达到120万公顷。全省林下经济产品总产量达到60万吨,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草经济示范基地达到150个以上。林下经济生产、加工、流通、溯源体系更加健全,产业产品标准化水平、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林下经济收入成为林区职工群众重要收入来源。
发展模式
1、林下种植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在林地和林下空间,采用生态种植和仿野生栽培等方式开展经济植物种植。主要包括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茶模式、林果模式、林菜模式、林苗模式、林草模式、林花模式等。
2、林下养殖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和循环经济原理,在林内开展的经济动物人工养殖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主要包括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渔模式、林蜂模式、林蛙养殖模式等。
3、林下采集
依托森林及其特色资源,遵循保护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森林中可利用的非木质特色资源进行的采集活动。主要包括山野菜、野生果实、野生菌类、野生中药材等的采集。
4、林特加工
依托森林及其特色资源,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等产品进行筛选、加工、包装等再利用活动。主要包括林特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等。
5、景观利用
依托森林及其多种资源,利用森林的景观功能、休憩功能、康养功能,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森林休闲、森林康养、森林旅游、食宿服务、研学教育等。
6、三产融合
依托森林及其特色资源,开展林特产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文化打造、休闲康养等综合产业开发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种植产品采摘、养殖产品定制、产业基地观光、加工企业研学、医养结合、林旅融合等。
发展布局
1、中部地区
大力发展绿化苗木花卉和生态经济林产业,并与绿美景观打造、休闲体验服务相结合,创新创办城市周边特色小品、休闲庄园。充分利用吉长两市周边的林草资源,积极开发建设冰雪娱乐、户外健身、森林(湿地)乐园等生态旅游项目,打造“长吉城市森林休闲旅游冰雪游憩集聚地”,形成“周末生态休闲体验”消费新趋向。发扬东丰、双阳等鹿产业传统,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动物养殖业,并依托区域内现代生物、医药健康等产业技术优势,拓展特色保健食品等新兴业态。充分利用长春新区、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空港开发区的要素聚集优势,支持林特资源产品加工高科技企业、外贸型企业入驻发展,做大做强林特产品精深加工和商贸物流产业集群,使中部地区成为全省林草产业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新高地。
2、东部地区
以抚松、靖宇、舒兰、桦甸、集安、辉南、安图、延吉等24个人参主产区为核心,大力发展林下参种植,并引领带动全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打造中国北药高质量发展核心区。持续推动红松林改造培育,开展红松特色资源产业发展试点,不断增加红松综合效益,支持以梅河口、东丰红松果仁加工贸易产业带发展。充分利用“长白山”世界级生态旅游名片和山、林、水、草、湿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森林休闲旅游康养产业,积极发展冰雪产业经济,规划并建设好长白山国家森林步道,将东部建成全国森林旅游避暑、健康养生、运动休闲胜地。
3、西部地区
大力发展湿地、草原生态旅游休闲健康产业,进一步打响查干湖“金字招牌”,树立向海、莫莫格等名片,在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自然教育及研学旅游。利用适宜荒地和还林地大力发展山杏、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建设白刺、沙棘、沙枣等抗旱固沙经济作物和药材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湿地资源,积极发展芡实、莲藕等特色产品种植,并适度推广“苇+蟹+鱼”等复合养殖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羊草、碱茅、紫花苜蓿等优良乡土草种,有效推广转化现代菌根生物技术等先进成果,加快羊草草原的生态修复,提高草地产出水平,加快建立现代草产业体系。
加快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发展
围绕全面实施《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依托城乡绿化美化、工程造林、农田防护林改造和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工程对优良林木种苗的巨大需求,有效利用林地圃地大力发展绿化大苗、经济林苗木、彩叶树种苗木培育。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林木采挖移植管理的通知》(林资规〔2021〕4号),科学合规开展林木采挖,增加造林和绿化苗木的供给量。积极利用林间空地结合景观打造,发展小型花卉苗木,鼓励发展具有药用、食用价值的特色花卉,探索林—苗、林—花、林—草发展模式。大力培育抗性强、产量高、多用途的优良草种,加强新品种测试与审定,为草原治理修复提供优良种源。力争到2025年全省林木种苗和花卉产业基地面积达到6万公顷。
文件来源: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