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6年以来,郑州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森林河南”建设战略部署,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扎实推进林业提质增效,荒山披锦绣,国土绘丹青,绿色成为绿城郑州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居民乐享绿色效益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最经济的“吸碳器”,也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走进森林,人们会感觉清新舒服、心旷神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逐渐从注重“温饱”转变为更注重“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拥抱森林、畅享绿色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百姓越来越迫切的渴望。
目前,郑州市林地面积372.4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5%,森林蓄积量达930万立方米。林地面积的增加带来的生态效益不可低估。
“十三五”期间,全市提升各类生态廊道2015.8公里,提升绿化面积18668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廊道绿化率达到97%,基本完成廊道林荫化的建设目标。
沿道路、铁路、河流延伸的一条条“绿道”对调节气候、阻挡风沙、降低尘埃以及PM2.5、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生态长廊、景观长廊。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我市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着力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深挖生态资源优势,我市以林业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森林文化为主线,以森林休闲旅游为重点,大力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等的建设,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公园2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建成森林特色小镇18个,创建森林乡村206个。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城乡居民的绿色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培育生态林,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栽下经济林,为百姓建起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目前,全市拥有两个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个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个市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支柱,我市构建了三大产业化集群——登封市核桃产业化集群、惠济区花卉苗木产业集群、新郑市大枣产业化集群。新郑大枣、荥阳河阴石榴、登封市的嵩山核桃、新密市的密香杏等,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登封市颍阳镇农民冯文献谈到发展林产促增收,可谓感受颇深:“近年来我们合作社每年收购、出售以核桃为主的农产品300吨以上,带动社员每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他牵头成立的核桃种植合作社,吸纳社员700多人。如今冯文献又在思考着如何做好核桃的精深加工,进一步增加社员收入。
全市林业产业产值2016年为43.13亿元,2020年达到60亿,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五年造林超65万亩
谋定而后动。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离不开科学规划的引领。
按照《郑州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我市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先后制定了《郑州林业生态市提升规划(2014—2018年)》《郑州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森林郑州生态建设规划(2020—2035年)》《河南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郑州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专项规划》《郑州市森林防火中长期规划》《郑州市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郑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全市林业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工作中,我市创新“四类推进机制”,着力解决“树如何栽”。实施“新造林与森林抚育相结合、造林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单一绿化与建园增湿相结合、森林公园建设与康养保遗相结合、生态廊道建设与拆除违章建筑相结合、国土绿化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六结合”机制,统筹推进国土绿化与其他生态建设工作;实施“四种奖补政策”,加大对国土绿化奖补力度;实施与绿委成员单位协同,与高速公路、铁路管理部门协同,与城区改造协同,与相关开发区、县(市)区协同的“四种协同模式”,共同推动国土绿化;实行“五种督导方法”,即建立“日督查、周通报、月排名、季评比”和市林业局班子成员分包县区的督导机制,强力推进国土绿化。
探索“五种投资模式”,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我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探索财政投资、银行投资、社会投资、企业投资和群众以劳代资有机结合的投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山入林,实现“国家得绿、社会得益、主体得利”。
拓展“六类”绿化空间,着力解决“地从哪里出”。坚持以科学规划为统领,向退耕地、困难地、废弃矿区、关停厂区、城市拆迁和流转土地要空间,保证造林绿化用地,做到应绿尽绿。
以规划为引领,以推进机制创新、投资模式创新和绿化空间拓展为保障,我市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了廊道绿化提质增效工程、城镇社区绿化美化工程、山区困难地造林工程、平原沙区造林工程、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数字最具说服力:“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造林绿化65.6万亩,森林抚育35.91万亩,连续5年年度造林超10万亩;参加义务植树人数2137.5万人次,栽植树木9166万余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以上。
郑州绿色愈加浓郁,荒山披上绿衣,道路系上绿带,城区装上绿芯,城乡“绿”出新高度。
“十三五”期间,我市林业生态建设“荣誉簿”也在不断加厚:2020年,郑州市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审;2019年,郑州市被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评为“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
发力黄河生态保护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黄河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要的支撑。
立足于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2020年我市制订了《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生态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和《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生态综合治理2020年度专项实施方案》,对沿黄的生态保护工作进行科学谋划。
围绕“天蓝水清土净,绿山美堤护滩,提质增效惠民”的目标,我市将按照“一屏二区三网四带多组团多园区”的总体思路,重点推进邙岭森林生态、大堤景观生态、滩地湿地休闲生态建设和黄河支流水质提升,高标准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何为“一屏二区三网四带多组团多园区”?
“一屏”为黄河生态屏障;“二区”为西部生态涵养区和东部平原防护区;“三网”为县乡道路防护林网、河沟渠堤防护林网、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四带”为以京港澳高速、郑云—绕城—S88线、连霍高速、郑民—绕城高速为骨架的高速公路、快速路、铁路、国道、省道等构成的城市生态隔离带;“多组团”为郑州市主城区、各县(市)区主城区及其周边乡镇的生态组团;“多园区”为滩地公园、森林(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我市将重点推进以邙岭绿化工程、邙岭道路绿化提升工程、邙岭“青山”工程、特色经济林示范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邙岭风沙源生态治理,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荒山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点线面融合、具有郑州地域特色的黄河邙岭生态治理示范区。
大堤生态景观建设方面,我市将重点实施S312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黄河大堤及其延展区绿化工程,实现生态保护与休闲观光、廊道景观与城市建设、森林体验与文化感受相融合的“北静”目标。
黄河滩区综合治理上,我市探索建立了黄河郑州段生态环境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按照低滩自然恢复、中滩生态重构、高滩修复利用的“三滩分治”理念,推动滩区绿色发展。
有谋划更有行动。2020年3月12日,我市启动打造全长158.5公里、面积约550平方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
新修成的由红蓝两色组成的骑行道在蓝天下延伸向远方,道边新栽植的油松亭亭玉立……长约1.2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八堡村示范段工程已建设完成。可以想见,待到春暖花开,这里定会成为人们体验黄河文化、享受慢生活的好去处。
在黄河郑州段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绿盾”专项行动纳入整改台账的586个点位,已全部整改完毕。黄河郑州段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涉及的1801个点位,已整改完成1800个,完成率为99.94%。
呵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郑州统筹谋划,强力推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十四五”已经开局,让我们和天蓝水清山绿土净的美丽郑州相约!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通讯员 王斌 刘建立 赵勇
(本版图片均由郑州市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