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针对个别品种或个别地区进行讨论,仅做针对当下宏观形势的推演。
苗木作为一种商品,必须有其价格周期。这一周期的出现,源于大规模建设周期下的供需关系。无论是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还是房地产开发商能否努力取得建设用地,对苗木价格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要确认建设方对苗木的需求是否属于“刚性需求”,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文化旅游/住宅项目,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态自然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不必过分描述,而“绿水绿山”的指导方针也确实是深入的身心。
然而,这种“刚性需求”不能理解为普遍的刚性需求。例如,它不能与“清洁饮用水”相比。毕竟,水是生命生存的必需品,苗木是建筑工程材料所必需的。这两个市场订单处于不同的纬度。所以当某一品种的苗木价格过高时,市场就会无情地抛弃商品,转而选择品种。
虽然没有替代苗,但不同品种苗木的替代性较强。同时,苗木非标产品属性叠加。价格不仅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其他品种价格的影响。此外,它还受到同一品种、规格和质量的价格的影响。在这样的价格结构下,需求方是议价能力和主动性较强的一方,即所谓的买方市场。与芯片行业不同,某家公司垄断了核心技术,这个苗圃的价格无法协商。它是可以替代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当下各国大量放水,国内也不例外,大量资金涌入市场内,融资成本下降,按道理说资产价格会上升,因为钱多了,各类商品价格水涨船高,比如黄金已突破1800美元关口。
但是苗木并不属于黄金这一类硬通货,价格变化更大程度上还是受甲方需求的影响。
今年年初,工地没开工,也就是说没有需求。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降低苗木价格甚至亏本出售,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同时,人们对价格走势的认知具有惯性。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一直在下跌时,大多数人会认为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此时,手头有大量商品的业主会急于在进一步降价前出售库存,以维持现金流或减少损失。
对甲方来说,此时甲方结算商品价格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目前市场的情况。上半年不少品种降价,中间环节减少。需求方直接面对生产方。即使价格低,付款条件苛刻,一些老板也会同意成交。否则,价格没有底线,只要甲方支付现金即可。
那这样的情况正常吗?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目前发生的价格波动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人性。问题应该是,这样的降价情况会持续吗?
上文已经提到过,苗木市场是买方市场,买方占有主动权,既然已经靠着这一波降价占到了便宜,那当然不会轻易放掉。加上今年各类项目进展缓慢,对于苗木的需求量并没有在各地解禁后爆发式增长,苗木价格自然不会强势反弹。
当然有部分品种或者部分规格的苗木对于某些甲方来说是必需品,则价格有显著回升或根本不曾降过价,但这不能代表整个苗木商品的价格趋势。
同时,疫情加快了房地产甲方的成本削减和债务减免过程,自然,建材成本肯定会一再压,不会有让步。由于市政项目收益低、效果慢,虽然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及时、充足,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需要集中投资于能够提高整体经济收益的行业。表面上,基础设施项目将是拉动GDP和就业的传统发展方向,但实际开工速度不会太快。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