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地产园林苗木进入迷茫期,30年世界工厂模式的高速发展,增加的是GDP,带来的是空气、水源、土地的严重污染。迷茫中我们想问:在这个转型的年代,我们苗木人应该做点什么?如何让这个虚胖的产业走向强壮的征途?
01跨界资本的进入影响了行业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
苗木生产应该属于农林经济。最早苗木大致分这么几类:生态林、经济林、绿化苗木。以绿化苗木最弱,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和基础建设的发展,绿化苗木受到极大关注。火爆的市场,在外界资本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目前畸形的价格体系,价格和价值过度偏离,导致泡沫。价格回归价值,势在必然。
02社会诚信体系,在供大于求的行业现状面前风险凸显
早先园林苗木供求信息不通畅,苗木产品长期处于供应量不足,导致暴利,诚信话题被下意识忽略,无视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行业利润整体下滑,业务量整体下降时,大家就会纠结货到付款,还是先款后货?园林工程之前有预付款,后来还有进度款,现在呢?是做完再来谈款,甚至做完之后不认账。这如何兑现社会诚信?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仁义礼智信”、“人无信不立”,而在经济大潮中,也逐渐迷失了方向。究其原因,目前尚未建立诚信体系,失信的成本太低。
03园林苗木产品的结构性过剩造成痛点
在高速发展期,是种什么赚什么,大家都急着找土地种苗卖苗,很难静下心来考虑未来产品的整体结构规划。如市场上挖一棵20厘米粗的罗汉松输送别的市场,可以获得10倍甚至以上的回报,你会去考虑做标准化的培植生产吗?类似的产品很多,如香樟、广玉兰等。跟风而上,造就同质化痛点,同时市场信息不对等,导致同等苗木价格差异很大。
产品思维的革新
产品标准化的实施。标准化指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施工的标准化、苗木种植的标准化等,以及苗木产品本身测量的标准化。只有标准化的形成才会给我们的产品贴上估价标签,才可以快速地扩展市场并流通,也更可能适应当下“互联网+”潮流。苗木产品的特殊性,导致它不可能是标准件,一苗一价的现象很普遍,这样不利于统计,也不利于核算,给流通和结算带来很大的弊端。而国家到目前为止,并无成文的测量标准,如何才能把非标的产品做成标准件,一方面靠工业化种植的实施,另一方面,也要制定一套测量标准,严格制定尺寸的归属范围。苗木还存在地域性的测量方法差异,如有些地方用胸径,有些地方用地径,这一点也要统一。
适应性生存转型
未来你不管有多强的适应能力,但是产品的销售半径会大幅减小,所以你必须找准市场盲点,提前布局。大企业人才储备和市场的掌控力较强,抗风险能力也强,而中小企业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适应性,更应该在擅长的领域做攻坚战准备,提前布局,制造竞争壁垒。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