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对接城市总体规划,建成后连接双城,形成双城的森林、生态共同体,将城市中原有碎片化的斑块的林地,联网成片,以环贯通、以带连缀、以楔集聚,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形成各林种相互协调,多层次、多品种、多色彩的生态林地。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管控与建设的部署安排,按照《天津市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工作方案》关于开展专项规划编制的要求,市规划资源局组织编制了《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专项规划(2018-2035年)》,目前面向社会予以公示。根据规划,将以耐盐碱、抗逆强、长寿、食源蜜源、美观为选择特征,主要选择天津55 种乡土树种进行植物栽植。
双城中间打造大林大水、生态屏障
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对接城市总体规划,建成后连接双城,形成双城的森林、生态共同体,将城市中原有碎片化的斑块的林地,联网成片,以环贯通、以带连缀、以楔集聚,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形成各林种相互协调,多层次、多品种、多色彩的生态林地。
依据功能和区域地理特征,本规划总体定位为“大林大水、生态屏障”。在全国市郊林区均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天津地域性造就了 “高林地水”的独有特征。项目依托场地现有坑塘密布的水资源,以抬田技术,解决土壤盐渍化、丰沛水资源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现状资源将场地建设模式分为四种,道路林带模式、湿地林带模式、片林模式、农田林网模式。
在植物品种选择上,考虑天津的立地条件(指影响林木生长的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环境条件的总称)进行树种选择,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绿地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耐盐碱、抗逆强、长寿、食源蜜源、美观为选择特征,主要选择天津55 种乡土树种进行植物栽植。骨干树以国槐、香花槐、紫穗槐等为主,伴生树和点缀树种主要包括乔木和灌木。
2020—2021年造林目标,计划实施造林绿化面积6 万亩,在已有造林绿化13.7 万亩的基础上,形成总规模约19.7万亩的绿色生态屏障。远期(2022-2035 年)造林目标,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至2035年蓝绿空间占比70%
在落实《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中,规划至2035年蓝绿空间占比70%。其中,津南区72%,东丽区70%,滨海新区65%,西青区83%,宁河区84%。
滨海新区构建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多级公园体系,以绿道串接自然、人文节点和公园绿地,为市民提供游憩康体、景观美化、通勤联系、生态保育和文化教育等多功能集一体的绿色空间。
东丽区发展定位为京津冀重要的临空产业基地,以空港为核心的现代综合服务区,高端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智慧生态城区,要打造大绿大美、沃土东丽的自然生态基底。沿蓟汕高速、东经路、唐津高速规划、津滨高速建设生态廊道。
津南区重点建设动物园、园博园、葛沽公园以及海河绿道。保护贝壳堤绿廊、教育园内部绿廊,强化生态隔离地区对城镇空问格局的限定作用。规划至2035年,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12平方米以上。
西青区发展定位为国家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基地、科教商务服务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文化生态宜居城区,整体上打造如诗如画、大美西青的生态基底。依托独流减河,规划生态绿廊。
宁河区发展定位为国际生态休闲区、严格保护七里海古海岸湿地保护区,建构古海岸生态绿廊和永定新河绿廊,加强生态修复工作,将其建设成为环首都国家公园,以蓟运河为依托,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带,塑造宁河生态城市特色,提升宁河城区环境品质,加强与滨海新区生态城片区的联动发展,融入滨海新区发展格局,承接新区部分专业化功能。
公示时间自2020年9月11日起至9月18日止。欢迎广大市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等方式,提宝贵意见建议。
文章素材来源于北方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