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
——访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青海省委主委刘同德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经启动近5年,日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这将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青海省委主委刘同德认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关系战略全局,意义重大而深远。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一项创新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探索,必须完善顶层设计,落实相关职责,健全相关制度,确保资金支持。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历史上,三江源水草丰美、生物多样,湖泊众多、生态良好。20世纪末,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湖泊减少、冰川萎缩、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刘同德委员说,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设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总面积为39.5万平方公里的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经过多年持续保护保育,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试点工作自2015年启动以来,青海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紧扣目标定位,锐意开拓进取,先后实施原创性改革100多项,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九龙治水”局面,基本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初步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之路。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日益显现,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强化,水源供给量逐年提高,草地覆盖率不断提升,野生动物种群持续丰富。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突出、成效显著,但存在的困难也不少。比如,后续资金缺口大。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生态环境整体退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园内仍有80%的黑土滩退化草地、60%的沙化土地需要治理,38%的天然草地需要退牧还草,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任务重,仅靠青海财力难以满足国家公园建设的需要。”刘同德委员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资金渠道单一,现有的资金支持渠道均为阶段性的,中央预算内投入渠道较少,资金来源渠道和补偿方式较为单一,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还未建立,青海省财力薄弱,支撑能力不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今后建设工作涉及地域广、周期长,现有投资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外,这一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民生事业底子薄、欠账多、补齐任务重,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国家公园建设中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发展是难点。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部分国家公园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其他的委托省级政府代理行使。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立足国家公园的公益属性,确定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保障国家公园的保护、运行和管理。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国家公园支出由中央政府出资保障。刘同德委员说,鉴于三江源特殊的生态地位及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建议国家将三江源国家公园明确为中央事权,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原则,将园区建设、管理和运行等所需资金纳入中央财政支出范围。
“第二方面的建议就是要确保资金支持。”刘同德委员表示,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也明确提出:“待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进一步理顺财政支持渠道,加大园区生态保护、公益管护岗位设置支持力度,核定园区建设运营经费支出需求并由中央财政出资保障。”今年年底,国家要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他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尽快研究并建立与公园面积、资源量、自然条件、生态地位等相适应的科学生态补偿核算体系,加大项目支持和管护补助资金支持,推动公园建设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统一和良性循环。(记者 万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