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季节
春季造林
春季气温较低,且逐渐回升,蒸发量不大,土壤湿润,苗根愈合快,芽未萌动,栽植后容易成活。春季造林的关键是“早”,土壤一解冻即可造林。早栽的苗木先发根后发芽,能充分吸收土壤里的水分,供给枝叶生长的需要。相反,栽植过迟,苗木已萌芽,水分散失很快,就有枯死的危险。有些地方在土壤化冻到刚能栽入苗根的深度时就造林,效果很好。春季造林,要先栽萌动早的树种,后栽萌动晚的树种。松类及一些小粒种子的树种可采用直播造林,无性繁殖能力较强的树种采用分植造林,宜在春季进行。
秋季造林
秋季气候逐渐降低,雨季刚过,土壤湿度比较大。这时苗木地上部分已处于休眠状态,而根系还在活动。造林后,苗木经过越冬,根系已愈合恢复,第二年春天,苗木能早发芽,早生根,当干旱来临时,苗木已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从而能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秋季造林要求苗木梢部一定要木质化,否则越冬时易受冻害。在寒冷、多风的地区植苗时,最好进行截干或进行覆盖,保护苗木安全越冬。秋季造林一般在树木落叶后根系尚未停止生长时进行较好,一般多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秋季播种造林有翌春发芽早的特点。凡鸟兽害不严重的地方,都可进行秋季播种造林。
冬季造林和雨季造林
在冬季不太寒冷的平原,土壤冻结较浅,可以进行冬季造林。此外,也可利用雨季进行造林。雨季造林适用于针叶树种,如:油松、侧柏等。苗木年龄不宜过大,一般1.5~2年生的较好。有些地区采用半年生苗丛植,也收到较好的效果。雨季造林必须掌握好雨情。要做到雨不透不栽,不连阴不栽,雨后晴天不栽,最好栽植带土苗,以利于成活。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不合理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种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每一树种在各生长发育阶段都有其适宜的密度。实践证明,造林太疏或太密,对林木的速生、丰产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因为,林木不仅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还要有适当的生长空间。树木栽植过密,幼树个体间枝叶交错重叠,各自占有的空间太小,受光不足和营养不良而表现生长细弱;栽植过稀,往往侧枝粗壮,下粗上细,干形不良。因此,必须适当密植。适当密植对加快林木生长,提早幼林郁闭,提高木材产量以及增大防护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造林密度的因素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第一,有利于使幼林提早郁闭。造林后,用材林、防护林3~4 年达到郁闭;经济林在成林后树冠不相互重叠,又不远离;第二,在单位面积内能获得产量高、质量好的林产品(木材、油料、果品等);第三,节省劳力和资金。
根据栽培目的确定造林密度。用材林主要培育优质良材,造林应适当密些。防护林主要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造自然,兼顾培育用材,所以造林也应适当密些。经济林主要是获得果实、树皮或树叶等产品,这些产品只有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才能丰产,所以造林密度一般可稀些。
不同树种造林密度不同。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生长发育特性,所以,在确定造林密度时要考虑树种特性。一般速生树种、喜光树种造林密度要小,而生长缓慢的树种、耐荫树种造林密度应稍大;其次,干性强、整枝性能良好或树冠较宽的树种可以适当稀植。相反,干性差、侧枝粗壮或树冠较窄的树种应适当密植。
根据造林地理条件确定造林密度。同一树种在比较干燥、瘠薄的土壤上栽植应适当密一些;在土壤比较湿润、肥沃的土壤上栽植则应适当稀些 。杂草生长繁茂的地方,为提早幼林郁闭以抑制杂草生长,可适当密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地方,应密植;播种造林一般比植苗造林的密度要大。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