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37.23万亩,其中坡耕地还林14.33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7.1万亩。涉及19个街镇的6万多农户10多万人,占农村人口40%以上。2008年开始发展后续产业,形成了以柑橘、花椒、麻竹为主的林业产业10万余亩。
在工程建设中,长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生态增效”的目标,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契机,发展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3家、农家乐数十家,旅游业越来越兴旺,带动了长寿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成效明显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绿色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长寿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明显减少。随着森林植被的不断增加,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二)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长寿区林果业蓬勃发展,重点抓了笋竹、花椒、柑橘、伏淡季水果等林业产业。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退耕还林把陡坡地、沙化地、低产田退出来,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了农村农业生产结构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多模式的复合型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区范围内,向成千上万户退耕农户兑现退耕还林补助。村民在享受国家补助政策的同时,还通过“林竹、林药、林果”造林模式,实现以林增收。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逐步实施,农村从事副业、运输业、经商、劳务输出的人数大幅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也在增加。双龙、龙河、云集、长寿湖等镇发展柑橘产业,年产量达到2.36万吨,年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年人均增收数千元,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成为“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全区坚持“全面规划,集中成片,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做到退耕还林规划设计有重点、有规模、集中连片,确保“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效”,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好,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在工程建设中,坚持以群众利益、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在树种选择上优先选择生态、经济效益高的树种,既有利于恢复森林植被、满足生态治理的需求,又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二)科技引领。以项目实施为抓手,辐射带动面上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全面启动3个万亩林业增效工程,逐一落实科技人员和帮扶措施,形成三大产业基地:柑橘产业基地5万亩,花椒产业基地1.5万亩,笋竹产业基地1万亩。
(三)创新经营模式。把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行竹产业、林果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在经营机制上,积极落实“个体承包”政策,鼓励大户造林。与此同时,按照生态经济型产业的要求,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大户承包”“联合经营”等新机制,鼓励农业开发公司和专业大户参与退耕还林,提高工程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