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草畜一体化
——访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学庆
我区天然草原总面积13.34亿亩,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全区总面积的70%以上。保护好、建设好草原不仅关乎生态文明建设,还关乎脱贫攻坚、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当前,我区应当在哪些方面促进草原经济发展呢?就此,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学庆。
“草原作为我区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牧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从根本上还是要紧紧依靠草原。”刘学庆说,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大力发展草原特色经济,首要是保护。深入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和退牧退耕还草工程是恢复草地生产力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和休牧、轮牧、禁牧制度,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实施草原保护工程不仅可以帮助农牧民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畜牧业基本生产条件,而且可以促进退化、沙化草原的自身恢复,增加草原植被,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
其次是大力开展饲草种植,推行草业产业化。草业作为发展畜牧业经济的物质基础,推进草畜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受我区生态区位及自然条件制约,海拔4300米以上草场不宜开展人工饲草种植,应选择农区、半农半牧区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建设,遵循“以水定草”原则,在适宜地区开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增强牧草供给能力。
再次是加强科技支撑,助力牧业经济发展。科技支撑一直是我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的短板,农牧业科技创新条件还比较落后,科技成果应用水平有待提高。针对高寒牧区环境特殊,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成果转化难的实际,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组织引导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深入草原地区进行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强畜牧业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注重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广人工种草、草田轮作、草畜配套等实用技术和机械装备。
最后是发挥草原资源优势,探索发展草原旅游。着力培育草原环境友好型替代产业,充分利用草原景观功能,科学发展草原文化观光和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草原旅游产品,培育一批以休闲游、健康养生、自然体验、生态教育为主题的乡村草原旅游新业态,加大草原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草原旅游地,拓展草原的综合效益,拓宽牧民的收入和就业渠道。(记者 李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