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未来苗木企业所生产的苗木产品,有三个发展方向,即容器、原冠和组培。
一、容器
容器苗在欧美苗木市场是主流,与地栽苗相比,容器苗最大优势是移栽不受季节限制,可以保留全部的树冠,无需修剪,即时成景。但容器苗的生产也存在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现实问题,首先一点,容器的作用是将苗木产品的根系与土壤及水分彻底隔绝,使得根系能够在容器内生长,方便随时移动,如何控根、避免盘根以及防止风倒是关键。
其次,容器限制了根系的生长空间,而树木根系与树干粗细、树冠大小的比例常需保持一致,因此而形成了生长上的空档。装盆时根系受损,苗木缓苗需要半年左右时间,当苗木产品在容器内生长了2年以上时,如果没有及时销售或换盆,苗木就会受到影响,生长不良或停止生长,从而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浪费。所以,容器苗的定期出圃同样重要。
相对于地栽苗,容器苗有着明显的优势。
(1)生产周期缩短。实践证明,容器苗比地栽苗长得快、长得好。用基质+控释肥的容器苗栽培一年,地栽苗要用两到三年,小苗更加明显。
(2)移栽成活率高。容器苗拥有完整的根系,种植不受季节限制,反季节供苗成活率高,长势好,并且不会影响苗木的品质和树形。
(3)土壤利用率高。容器苗用栽培基质代替土壤,减少土壤流失,且不破坏耕地,不受土壤条件限制,土地利用率高。
(4)便于管理、总成本低。容器苗便于设施化管理,苗木生长较快且生长整齐一致,适合标准化育苗;起挖、装卸、运输成本低,便于发货及运输。
目前,国内市政、房产、家庭等绿化对容器苗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在园林绿化项目中的应用不断增多。
容器苗虽好,但由于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高等因素,精品容器苗市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
基质成本高。栽培基质是限制目前容器苗生产的主要技术问题,因为基质的成本较高,很多企业都难以做到完全使用基质,而是在基质中加土。这样做表面看上去是节省了成本,实际上利润也会相应降低。因为在栽培基质中加土,会使水肥配比难以掌握,产品质量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无法实现标准化,销售利润自然难以保证,也使容器栽培变得没有意义。
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虽然林业系统每年都有许多关于基质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课题,但因为科研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用于生产实际的很少。
容器苗存在着成本和生产技术上的壁垒,因此苗木企业以容器苗为发展方向,可以有效形成差异,占领更多市场。但如何控制容器苗的生产成本,使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是苗木企业应该重点攻克的。
二、原冠
原冠苗可引申为原生冠苗,即未经截干或高接、自然生长形成树冠的苗木。原冠苗与中央领导干苗是两个概念,后者不仅要求了原生树冠,还要求了具有中央领导干。
对于具有明显中央领导干的苗木来说,原冠苗的培养难度其实并不大,但对于具有开张型树冠的苗木来说,在培养原冠时就要注意确保统一的分枝点与分枝密度。
原冠与非原冠主要区别在于树冠的养成方式,前者是自然成冠,通过籽播、地接、扦插、组培等扩繁方式都可以实现;后者则是人工成冠,通过截干、高接等方式形成树冠。非原冠的苗木观赏性与生态性并非百分百弱于原冠苗,选择亲和力强的砧木嫁接,可以让树冠与树干更好地融合,形成标准的冠形。
原冠苗的培养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尤其是一些特殊树种或品种更需要精心培养,企业以此为方向,可以逐渐拉开与苗农的差距。
三、组培
相较于容器和原冠来说,组培是更高阶的生产方式,足以将企业与苗农彻底区分。组培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还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不仅要建设组培室,还需要培养专业的科技人才。
组培可以直接解决原冠的问题,使苗木产品更加标准,整齐划一。培养组培苗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一个组织分阶段的培养成一株工程苗。技术不过关时,组培很容易出现问题,造成苗木产品成批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