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出口苗木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一、出口苗木的标准有哪些?
1.质量标准
按照ISA标准,乔木树种要是主干树,树干要通直,要有 60% 以上的“活冠比”,主干和枝干生长健壮,根系发达,苗木从枝干到根系均无病虫害;灌木要有至少3个以上的分枝,每个分枝要达到一定的粗度,且苗木分枝要均匀,冠形要饱满。此外,出口苗木的规格要统一符合用苗标准。
2.包装、运输要求
出口苗木运输时间长,所以为保证苗木成活率,在包装和运输方面要有严格要求。尤其在包装上,从挖苗开始土球及包装物要完整,所有苗木按照品种规格分类包装,每个包装箱都要编号。运输方面要选择适合的储存运输条件,这一点要事先与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谈好。
3.植物检疫要求
出口苗木一定要有植物检疫证书,所以要提前了解进口国的植物检疫要求,并提供相关证明。
二、为何国内苗木出口难?
一般人挑选树木的时候往往花很多精力观察树木的地上部份,而忽略了很重要的地下部份。地下部份主要指的就是根系,良好的根部系统要求根系从中心向四周均匀辐射,没有盘根、偏根等现象发生。
国内苗木生产者为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及运输方便,移植前常对苗木进行截干、砍头,这种做法与国际标准要求是相悖的,培养出的单点多干或双主干的行道树根本不可能出口,只能在国内消化。
目前国内的用苗者一般只检查树木的地上部,又以叶片的多少和颜色来决定质量,很少关注枝干结构,不介意树身的外力损害,不要求足量土球,不细心检查根系,普遍认为使用前好看的树,移植后照样茁壮,如此用苗的后果不言而喻。因为叶片纯粹是临时性器官,快长快掉,而枝干结构才是永久性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苗圃要想有长足发展,生产培育思路要改,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合成大树、嫁接树冠等做法虽然能解燃眉之急,却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也易促发病虫害,不值得提倡。
三、从业者的生产思路该怎样转变?
一是合理稀植
苗木稀植是近年来在整个行业去库存的大环境下我们一直在唱的调调,除了去库存,合理稀植还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苗圃精细管理;二是便于培养工程苗。苗木稀植去劣存优,保证苗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从而更利于培养好的树形,保证苗木品质。
二是加强修剪整形技术的培训
这是国内苗圃目前最欠缺的技术。苗木修剪就像给苗木动手术,必须了解树木的结构,懂得植物的生长规律,才能培育出“螺旋梯”型分布的树干布局。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