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机制创新,解决关键问题。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由县乡政府主导,集中流转土地,撬动社会资本,推进种养管一体化、公司化造林,确保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二是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列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大户土地流转费用每亩补助500—800元,连补10年。同时,对造林苗木5公分的生态林每株补助50元、3公分每株30元,经济林每株10元。三是创新国储林运营机制。成立国有林发公司,具体组织实施国储林项目,引进社会资本,初步走出了一条国有公司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国储林建设运营模式。目前,全县国储林项目共流转土地2.8万亩,己完成整地挖穴1.2万亩,栽植苗木54万株。
(二)注重标准提升,提高造林质量。一是明确林带标准。按照林带单侧不少于100米宽的标准,提标改造南水北调干线和高速生态廊道建设。按照国道不少于60米、省道不少于50米、县乡道不少于30米、村道不少于10米的标准,建设贯通城乡绿色廊道,对绿化空档、断带进行补植补造,完善提高。二是做到“四大两实”。“四大”:即大穴,不低于80公分见方;大苗,选用一级常绿壮苗带土球栽植;大水,对新栽苗木浇透墒,并及时补浇;大肥,保障养分。“两实”:种时踩实、种后压实,确保一次成林。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把造林质量纳入“比实干看作风、比实招看能力、比实绩看排名”“三比三看”活动重要内容,排比亮学,层层传导压力。
(三)注重工作统筹,释放综合效益。一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成立生态扶贫专班,在造林务工、森林抚育等方面,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务工就业,不少贫困群众加入造林绿化专业队,共安排生态护林员等岗位852个,发放各类务工补贴2000万元。二是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着力发展壮大苗木花卉、优质林果、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实施“多园”特色林果建设工程,积极培育樱花、荷花等“十大特色产业林业基地”。目前,全县苗木花卉面积达6万亩、经济林达3.5万亩。三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围绕“一核两带三组团”旅游格局,抓点、连线、扩面,全方位加大爱绿、植绿、护绿力度,着力打造集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四是与城乡环境提升相结合。做到“三个协同”:由县交通局牵头,按照国省道边沟宽度不低于1.5米、国省道和县乡道两侧路肩宽度不低于75厘米、村道路肩宽度不低于50厘米的标准,清边沟、覆路肩,提升道路建设管理水平;由县规划局牵头,严厉查处公路沿线违法占地违章建筑;由县委农办牵头,推进环卫一体化项目,开展公路过境集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