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否跟风并不是决定苗圃生产方向的重要因素。苗圃该种什么树种、什么品种,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需要重视的是园林绿化景观的设计要求,以及绿化工程采购方的选苗要求。
对于一个园林绿化项目来说,设计师决定着用什么样的苗,采购人员决定着用谁的苗,一个制定用苗要求,一个在符合要求的苗木中进行选择。苗木生产者要想让自己的苗木被市场青睐,先要满足的就是苗木要符合设计师的用苗需求,要从设计师的角度确定苗木产品类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为苗圃定位。
首先要了解设计师的植物应用逻辑,他们是如何为项目做苗木选择的。
植物景观设计师在面对一个项目时,首先会了解这是个什么样的项目,例如城市街道、公园、河道、住宅、庭院等,然后根据项目定位和目标用户设计出植物配置效果,再根据这个项目所在位置,确定适合选用的植物范围,再结合苗木供应市场情况,为想要完成的景观效果选用植物,进行配置。可以归结为三步走:了解项目定位和要求→设计植物景观效果→项目适生植物范畴,结合苗木供应市场情况,为景观效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和要求。
那么,苗木生产如何借用设计师思维?
在设计师的眼里,苗木是植物,是一种用来打造园林绿化景观的素材。在苗木生产者的眼里,苗木就是自己生产的产品。以这种双方视角为基础来看,生产符合设计师要求的苗木并不难,其实就是要换位思考,思考设计师是怎么看待苗木的,有什么植物应用的潜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苗木生产者可以从设计师的视角给苗木贴标签。
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设计时,会考虑远景、近景的布置,远处用什么树种,近处用什么树种,什么树做主景树,什么树做配景树等,据此把植物分为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等。
在景观效果的打造上,设计师会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观效果进行预期设计。这样一来,植物又有春花、夏花、秋花、红叶、黄叶、常绿、落叶、红果等特征之分,且同一树种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也有差异。在植物多样性上,有食源型、蜜源型、保健型等分类。在植物功能上,有在恶劣条件下抗污能力强的树种、降噪纳尘效果好的树种等。
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保证施工后的效果符合预期,还要考虑到植物景观5年后、10年后的效果,因此对树种的选择多是速生、慢生搭配使用。
结合上述几点,苗木生产者就可以站在设计师的角度,从外观、价值功能、适用地域、生长特点等4个方面给自己的苗木品种贴上标签,其实就是从设计师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苗木价值。
对设计师来说,常规的绿化项目在用苗时没有太多新旧品种的选择权衡,关键在于这个品种能不能达到设计师想要的景观效果。
对特殊的项目,比如兼具科普功能的专类园、主题型植物园等,会涉及相关新品种的设计应用。一些精品项目想要应用具有某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时,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个新品种的适应性能否达到预期,即能否成活良好。
苗圃可以上面3点为基础,结合当下常规绿化项目数量多、用苗量大,特殊项目、精品项目的造价高、要求高等行业现状,确定两点思路。如果种的是老品种,只要品种的价值功能稳定,就不用太担心,做好精品培育就行。
如果培育的是新品种,那一定要多区域试种,不管是项目工程试用还是异地苗木基地合作,或其他能想到的方式。进行新品种试种实践,目的在于让设计方有实践效果可参考,才会加大应用新品种的可能性,尤其是具有外观优势的新品种。
“歪瓜裂枣”型的苗木,不一定是废树。在设计师的眼里,看一棵苗好不好,第一是健康与否,其次是它的树形树姿。换句话说,只要这棵苗是健康的,即便不是那么的干直帽圆,设计师也能想象出N个适合它的成景场合。例如,将两棵偏冠树组合后种植在绿地中,可以成为绿地主景,将偏冠合欢配植在廊亭一侧,既避免了场景单调又可增加美感,等等。
因此,苗木生产者看待自己的苗木,要学会用设计师的眼光去看,而不是用一刀切的“干直帽圆”准则划分。对那些不是很标准、但有艺术美感的苗木,尤其是乔木型树种,不要随便砍掉,可以留给懂得它价值的人。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刻意地、小规模培育偏冠或偏干型乔木品种,专供河道、林荫道、树池孤植等特殊场景下的树种应用。
苗圃里的苗,要宽距定植。对于业内一直在强调宽距定植的说法,设计师也很认可。园林景观对苗木应用是有偏好的,自然是更偏好冠型丰满的苗木,因为瘦高型的苗木在植物配置中很难出效果,且树势不好,后期成活效果也不如预期。而要想培育出树势良好、冠型丰满的苗木,就必须宽距离定植,才会让苗木有更优质的生长环境,成就更优质的苗木品质。
苗木生产者懂得设计师的心思了,就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苗木种类或品种,安排好生产,或者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让所有苗木都能成为设计师眼中的好素材。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