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荒漠区干旱少雨,且年际降雨量分布不均,暂时性极端干旱频发,小区域内土壤贫瘠和肥岛呈镶嵌分布。栖息在这种特殊生境下的荒漠灌木虽低矮稀疏,但具有独特的抗逆特性。该区域灌木种类较多,各种物种适应的生境存在差异,因此细化不同灌木的区域适应性,遴选出针对性强的区域植被恢复灌木,是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目前河西走廊灌木研究主要集中于种质收集与保护及其适应干旱的机制方面。所以,进一步加强河西荒漠地区主要灌木的适应生境阈值研究,明确其适应范围、筛选出优良抗旱灌木及家系对河西走廊植被恢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严峻的现实决定了荒漠灌木建植所采用的造林技术应具有应急性和时效性,这就要求筛选出优良抗旱灌木或其家系,并进行造林技术研究。为此,省科技厅支持甘肃农业大学立项了“河西走廊抗旱灌木种类筛选及造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筛选出了适宜河西走廊不同荒漠区的灌木树种及家系,并进行造林示范。
经过课题组近三年的研究,在现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河西走廊荒漠区抗旱灌木,在同一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遴选出具有强抗旱性的灌木种类或种质资源,将其种植于河西走廊荒漠区生境中,从形态、生理、生化、生态等方面综合评价其适应性,集成荒漠旱生灌木的抗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遴选出唐古特白刺、泡果白刺、柠条和红砂4种抗旱树种;并对红砂和唐古特白刺2个优良抗旱灌木进行了优良家系早期筛选,获得了优良红砂家系6个和优良唐古特白刺家系7个。同时,针对红砂、白刺、柠条和花棒4种植物进行种子包衣剂最佳浓度比选试验,确定种子包衣剂的最佳配方,并进行了5亩造林试验。
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加速河西走廊人工植被恢复,有效控制土地沙漠化,重建绿洲生态系统,降低荒漠区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等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