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机械使用率不高;劳动用工多,生产成本高;物流运输难度较大。当前的苗木生产中,大规格的一级苗少,中等规格的苗木较多,小规格的苗木也少,即“中间多,两头少”。
今年上半年,大规格苗木需求增多,一级苗几乎销售一空;中等规格苗木,移栽定植的较多;小规格苗木用于苗圃周转,优质苗有一定需求,但没有产量。
苗木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苗木超前性生产与政府突发性、应急性苗木需求的矛盾;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产品与苗圃生产的产品规格不一致的矛盾。由于苗木产品需求不稳定的因素难于化解,所以苗木生产企业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将来的绿化行业与苗木生产,必将发生两个转移、两大需求。环境绿化将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由城市向郊区、乡村转移。大城市绿化、美化的提升、改造,需要适应性强的、无环境污染、常绿、三季有花或彩叶等多个树种,以及大规格、高质量的全冠苗木;乡村、生态造林绿化需要的是物美价廉、乡土树种、中小规格的苗木。
将来种什么苗木、怎么种、卖给谁,应是苗木种植者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在树种选择方面,要适地、适树、适市场、适内情。选择的树种要能在当地气候、土质条件下生长良好,而不仅是生存。在选择树种时,降水、空气湿度、冬季最低温、夏季最高温、土壤质地、酸碱度、地下水位等是重点考虑的指标。种植的树种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主导苗木市场发展需要的,主要是国家和当地政府,无论当前还是将来。要根据自己的资本、能力,以及周边环境的可行性,发展适宜规模的苗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种植管理方面,要掌握“稀植、浅栽、修剪、防病、浇透水”原则。
多数苗圃都犯了一个通病,种得太密。苗木种植密了,生长量小,长得慢;光线、通透性差,树势弱,病虫害增多;不便于机械化管理;不适合培育当前提倡使用的原冠苗、全冠苗;培育出的成品苗,不适应当前市场所需。所以,一定要稀植。
很多苗圃无论播种育苗,还是移栽苗木,都普遍种得太深,尤其是当前使用机械种植,更是如此。根系埋深了,不容易进行有氧呼吸,地温也低,影响新根系的形成和生长,老根系还容易腐朽、生病。播种苗种深了,种子在土里发芽,但胚芽不能破土而出。扦插苗、移栽苗种深了,苗木只发芽、不长根,出现“假活现象”,等原根系、树干储存的营养耗尽了,枝叶就开始枯死了,苗木即使活了,也长势不旺。
无论培育截干苗、嫁接苗,还是培育原冠苗、全冠苗,都要进行适当修剪和整形。培育小苗,要除掉基干上生长的萌芽,用竹竿、绳索等固定、整形。培育移栽苗,要除掉竞争枝、重叠枝、病虫枝;对顶端优势强的中央领导干,在生长季节进行抹顶芽,控制主干的生长。对长势旺的主枝、侧枝,进行疏枝或短截;培育精品苗,短截与疏枝相结合,剪除过多的枝条,保留的枝条进行短截,形成“三股六杈十二枝”的冠型。
只要有虫不成灾,一般不用打药。虫子多了,如蚜虫、粉虱、美国白蛾等,才需要治。病害如枯枝病、干腐病、根腐病等,必须预防,等发病、有症状了再治就晚了。预防措施很简单,冬季到来之前深翻土地、苗干涂白、清除带病菌的枯枝落叶。
移栽苗木后,必须浇透水,一年两次的封冻水、解冻水也要浇透,有利于疏通土壤毛细管道,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
如何把生产的苗木产品卖出去,并能卖个好价钱?
除了选对种植品种,培育出优质或者合格苗木之外,苗木生产者还要把自己的产品宣传出去,让使用者、设计师知道苗木产品信息。这就需要苗木生产者要多考察、多交流。 如果设计师不出门,闭门造车,对当前苗圃生产的产品不了解、不知情,怎么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园林工程施工图?如果绿化施工公司的项目经理不了解苗圃生产现状,怎么能及时采购到工程所需的植物材料?如果苗圃管理人员不出门看看别人的苗圃怎么种、怎么管,怎么能发现自己苗圃的不足,怎么能进步和发展?因此,要多考察、多交流。
经过交流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知道行情,才能有个好交易,才能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增强胆识,经营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