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峡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西峡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打造“豫鄂陕接合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涵养区、健康中原核心功能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坚持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路子,激活林业产业细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推进林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了山川增绿、林业增效、群众增收。
2017年,全县林业产业产值达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5%,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县财政收入的40%、农民人均收入的68%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林业。
这振奋人心的数据是对西峡县“创森”成果的清晰注解。
俯瞰白羽公园
四轮驱动 汇聚“创森”强大合力
近年来,西峡县坚持不懈以林业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创齐了人心,创优了环境,创美了家园,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
高度重视,加强“创森”机构力量,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成立了由西峡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指挥长的“创森”指挥部,组建了“创森”工作办公室,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为保证“创森”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西峡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细化任务,统一标准。
多措并举,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召开专题会议。把“创森”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定期汇报进度。强化督导。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现场督导,一周一评比一通报。
统一标准,严把质量关。为保证造林质量,西峡县林业局组织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制定了《新造林技术规程》和《新造林管护办法》,业务人员实行包乡制,现场指导,严格把关。
强化宣传,弘扬生态文化。该县把寺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点、乡村文化大院等场所作为生态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采取设立宣传牌、开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中小学生态文化课等形式,宣传生态文化思想。五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印发资料近1万份,设立宣传牌2000多个。以植树节、湿地日、爱鸟周等节日活动为主要载体,开展生态主题宣传活动,增强了公众的生态理念,起到了为生态文明建设开路护航的作用。
兴林富民 产业生态良性互动
兴林富民,产业生态良性互动。
走在西峡各地,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脉络:产业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借力“创森”,林业产业大发展;林业产业大发展,又促进了生态的保护与建设。
近年来,西峡县立足“八山一水零点七分田”的县情实际,克服诸多困难,正确处理保水质与促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生态做文章,向“林业产业强县”进军,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林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林业质量效益提升。
多年来,该县把林业产业发展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严格奖惩。设立林业产业发展财政专项基金,县财政五年来共投入林业产业发展资金达2.6亿元。编制了《西峡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专项规划》,确立了建设全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出口基地、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该县确定了“果(以猕猴桃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树种)、菌(以农作物秸秆、废木屑为原料的食用菌)、药(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并纳入“一号工程”。咬紧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培育基地,推动林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突出“两长廊一基地”建设(猕猴桃长廊、香菇长廊、山茱萸基地),持续培强“果、菌、药”三大产业集群,实施安全化、有机化、标准化生产,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扩大猕猴桃种植规模。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2.5万亩,年产量6.8万吨,均居全国第二。野生猕猴桃资源面积达到40万亩,年产量1300万公斤,居全国县级之首。调整食用菌种植结构。以控制规模、提质增效为目标,实行木腐菌与草腐菌并举,探索菌果融合、菌林融合发展新模式,种植规模每年稳定在8000万袋左右。2017年,以香菇为主的农林产品出口8.8亿美元,增长34%,连续3年蝉联全国香菇单品出口基地第一大县、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县。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坚持差异化、订单化生产,每年中药材新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三大特色产业对全县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64%、65%。
田野阡陌,绿意葱葱。“创森”犹如神来之笔,染绿了西峡门户,富裕了西峡农民。
鹳河两岸绿树成荫
狠抓落实 “创森”工作硕果累累
自南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开展以来,西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取得了累累硕果——
通道绿化成效明显。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对境内适宜绿化的高速、国(省)道、景区道路及河道进行了高标准绿化,道路绿化覆盖率达到96.3%,河道绿化率达到98.6%,打造了沪陕高速丹田段等10个出入境口地段的绿化精品工程,建成了鹳河大道、迎宾大道等10余条绿色锦绣长廊。
荒山造林步伐加快。实施了水源涵养林、山区生态造林等绿化工程。创森以来,累计治理荒山达到了25万亩,加快了荒山造林步伐。造林树种丰富多样,乡土树种占到75%以上。
乡村绿化稳步推进。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打造了1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完成了6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达标村和20多个出入境重点村的造林绿化任务;建设小游园、小竹园、小果园300多个,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荣获“全省改善人居环境先进县”称号。
城镇绿化取得实效。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立体造绿、沿河布绿等有效措施,着力扩大绿化面积,形成了点上辐射、线上延伸、面上覆盖、廊上拓展、环上扩张的绿化新格局。2015年以来,新增道路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栽植乔、灌、花、藤等各类苗木36万余棵,绿篱6万平方米,打造出北环路、白羽路、紫金路等6条高标准绿化大道,建成和谐广场等10余个城市公园广场和20多个社区游园,创建省园林单位13个、市园林单位28个。至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49.16%,县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8平方米。
特色产业效益凸显。大力发展“果、药、菌”优势产业,全县山茱萸面积达到22万亩,产量3000吨,占全国产量的50%;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2.5万亩,挂果面积6.5万亩,产量6.8万吨,产值6亿元,综合社会效益20亿元;以制药、果酒、饮料等林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区,林下经济产值增幅10%以上。2017年,全县林业产业产值达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5%,农民人均收入的68%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林业。
采访中,西峡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的西峡,到处是一片绿色,使人赏心悦目、舒适惬意,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绿色是希望,是生机、是未来。绿色是一个美丽的梦想,绿色是一个永恒的梦想。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西峡人将为了绿色之梦而继续拼搏、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