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是亳州市实施林长制、大力开展增绿增效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亳州市全面实施林长制,将造林增绿的担子压在各级党政领导的肩上,造林势头之猛、各级领导抓林业的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造林绿化展现一派新气象。
四级林长压实造林责任
“林长制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林业发展。”亳州市林业局局长万瑞年说。
2017年,安徽省率先提出探索实行林长制,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并在3市先行试点。2018年,在全省推行,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
亳州市、县两级制定并出台了林长制工作方案,分级设立林长,市(县、区)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乡镇和村设立林长和副林长。市委、市政府,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市委、市政府,县(区)党委、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总林长,市委、市政府,县(区)党委、政府负责同志担任林长;乡镇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村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担任。全市共确定市、县、乡、村四级总林长、副总林长和林长976人。同时,分级建立了林长会议制度、督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工作协调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
突出重点主抓廊道绿化
行走在包河沿岸,只见河水清澈,河道两侧新栽的紫薇、樱花、杨梅等树苗迎风伫立,花瓶造型的竹编里栽上了花草,显现勃勃生机。
“包河起源于河南省,流经亳州谯城区4个乡镇,在颜集镇段长8.5公里。”颜集镇党委书记徐春雷介绍说,“过去,河道狭窄,两侧杂乱。去年,我们收回集体土地,拓宽清理后统一流转给亳州万农花木农场,栽植观花、观果树木,将其打造成观光、休闲、采摘、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河道。”
围绕主干河流、主干道路、城镇周边建设森林生态廊道,是亳州市林长制造林绿化的一项主要任务。
亳州市、县两级林长主抓49条、总长2500公里的森林生态廊道建设。主干河流森林生态廊道建设、淮河一级支流,按每侧50-100米标准建设森林生态廊道;二级支流,按每侧不低于30米标准建设森林生态廊道。主干道路森林生态廊道建设,高速公路、国省道按每侧50-100米标准建设森林生态廊道,并完善3公里宽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县乡道路,按每侧不低于30米标准建设森林生态廊道,并完善1公里宽的高标准农田林网。环城镇周边森林生态廊道建设,按照创建国家级、省级森林城镇标准,分步组织实施。
林业扶贫纳入林长制
将林业产业扶贫纳入林长制工作,是亳州市依据自身情况作出的选择,也是该市实施林长制的一大特色。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近代黄河泛滥沉积区域,全市所辖三县一区中,3个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一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们以林业产业扶贫为抓手,不断激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亳州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孙杰介绍说,“现在,我们把林业扶贫纳入林长制工作,在全市农村实施40万亩林业扶贫工程,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覆盖。”
亳州市成立了市林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四级书记负责制,出台《亳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大力实施林业产业扶贫工程的意见》,明确林业产业扶贫的主要任务、扶持标准、财政投入、统筹推进等。扶持贫困人口发展苗木等林业特色产业,每亩每年补助1000元,连续补助10年。政府投入实施的造林绿化项目,优先采购贫困户培育的苗木。设立市、县(区)财政林业产业扶贫专项资金,连续10年列入财政预算。金融机构开办林业产业扶贫信贷业务,贫困户发展林业产业贷款给予3年贴息。在带动全市贫困户发展苗木等林业特色产业时,亳州市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企业和贫困户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目前,全市已落实林业产业扶贫面积16万亩。
“只有把政府补助的‘输血功能’与产业发展的‘造血功能’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脱贫。”孙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