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设计原则是以乡土植物应用为主,构建“复层、异龄、混交、多功能”的近自然地带性植物群落,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恢复,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场所;充分考虑城市森林功能的发挥,为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疗养、体验教育等创造条件。
有四个重点:1.新旧相融。将新造林地块与原有林地充分连接,将相邻生境孤岛有机连接,打造形成环状、放射状、相嵌状的林地绿地结构,形成大规模、连片、完整的生态空间。
2.廊道相通。依托河流、道路等通道构建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生态廊道,利用通道边缘的渐次变化,营造多样生境,形成不同适应型的生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3.结构自然。依据原有地形或在平原地区适当营造微起伏地形,创造多样化的近自然微小生境。保留原有当地乔木植被的基础上,以乡土植物为主,采用“复层、异龄、混交”的造林模式,构建物种丰富的近自然地带性植被群落结构。
4.系统稳定。植物配置除考虑景观和生态效益外,还应考虑动物、鸟类取食、栖息环境的营造。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种植食源、蜜源植物,为动物、鸟类提供取食、栖息场所。充分利用物种间的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打造对病虫害、自然灾害具有抵抗力和自我恢复能力的森林生态系统,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
对整个造林项目,分为以下四个类型进行地块设计:1.生态涵养主导型地块。通过采用乡土、抗逆性强的树种,营造稳定的地带性植被群落,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滞尘抗霾等重要生态功能。
2.景观游憩主导型地块。通过营造重点景观区、打造精品观赏绿地,辅以建设森林步道、休息驿站、指示标牌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体验教育、健身疗养等服务。
3.森林湿地复合型地块。在废弃坑塘等水域周围,通过地形改造,打造浅滩、零星水面、开敞水面、生境岛等多种地形,营建由乔木、灌木、多年生地被和水生植物组成的森林湿地复合系统,在提供动物栖息和迁徙地生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发挥景观美化和雨洪利用等多重作用。
4.生态廊道型地块。对道路、河流两侧绿化区域进行加宽、加厚,并注重连通生境孤岛,为鸟类、水生动物、两栖动物、小动物创造生境和迁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