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园林苗木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受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苗木产业从高峰跌入低谷,全行业陷入施工量剧减、工程回款困难、市场需求急剧下降、行情下跌、存圃量膨胀、成本上升、资金链吃紧的困境。从苗圃发展情况看,苗木种植面积仍在增加,销售略有下降。苗木产能的过剩,既有规模扩张同质化的因素,又有结构性过剩的特点,反映在市场供求上就是“卖难买难”同时存在,这既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难点,也是园林苗木生产经营者的痛点。目前苗木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必须适应形势和市场的变化,创新模式,更新观念、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以全新的经营理念、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满足社会和市场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所以,创新是实现苗木产业升级重点。
品种创新
苗木的品种化是苗木产业提升的一个大问题。之前苗圃的大量建设,小苗的生产过剩。社会发展不断在更新换代,品种的创新无疑是让苗木市场“走出来”的一种方式,创新将为苗木产业激发活力和释放更大的应用空间,打破旧的条条框框,重构产业壁垒并通过体制改革释放各类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品种化就没有苗木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在苗木产品创新上,我们认为除新品种和不同品种的自然差异外,从应用的角度还包括同品种苗木的不同形态和功用差异,如规格大小、独干多干、分枝高低、宽冠窄冠以及不同风格的造型等方面的差异化生产。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在调整品种结构上下功夫,做好苗木新品种引进工作,进一步提升科技育苗水平,相关科研部门要加强科技攻关,培育改良树种,提高市场竞争力。
产销模式创新
现在行业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产品生产与工程应用供需脱节。产销模式原始落后,在工业品营销的3.0时代,苗木销售还处于1.0阶段,大多是由经纪人采用“现买现卖”和“零打碎敲”的销售方式。苗圃如能与用苗单位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形成订单生产、定向培育、定向采购的产销模式,则是行业的一大进步。这样可使苗木企业有目标按计划生产,避免盲目生产造成产品滞销、积压的风险,而用苗单位的供应来源也有稳定保障,从而减少购销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互利双赢。由于行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订单生产的模式在国内还很少见。其实在发达国家,订单生产早已司空见惯,非常成熟。苗木生产商与苗木用户供需对接,在年初年尾把订单做好,按订单安排生产,按合约规定发苗收苗,根本不用费劲去推销产品,与我们靠发广告和展会搞推销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产业分工创新
苗木生产有一个现象,就是“大而全”和“小而全”。种几亩十几亩地的个体苗农,和成千上万亩苗圃的企业,生产雷同,大都种的是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甚至同一样的树形(如定干高度或分支点),也就是说大家在产业链的同一端口上重复生产,形成同质竞争。这样的后果是,在供需平衡尚未打破时,各自相安无事,一旦供需天平倾斜,就血拼价格成了灾难。说到产业分工,我们可以看看戴尔、苹果等电子产品,没有一家是做全产品生产的,所有的元器配件都是按全球产业链分工,由不同厂家生产,最后组装。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最低,效率效益最高。而苗木行业没有形成产业分工,几乎每家都在做全产品,重复生产并且高度同质化,从而形成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受到冲击。像美国苗圃,产业分工就做的比较好,搞研发的,育种苗的,生产成品的,都专注在自己的领域,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的机械化、设施化和智能化,最终使得苗木价值和效益最大化。
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精准化产业 :一是积极推广标准化、容器化等栽培技术;二是加强专业化生产,提倡建设专类园,以树种培育特色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三是推行多元化生产模式,重视林下经济、开发以景观作为载体的经济点;四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利用种质资源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进行新品种研发和应用,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
造型化产业: 一是大力提倡苗木精细修剪与园艺造型,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大以果实、花、枝、叶为主的苗木附产品加工开发,不断拓宽产业链条,提高苗木附属价值。
旅游化产业:一是整合绿博园与花木城优势资源,以高铁站建设为契机,统一规划、重点打造,尽快做大以一城一园为主体、以苗木花卉为主题的大型旅游综合体;二是以堤顶路绿化为契机,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苗木企业入驻,建设景观、旅游、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化苗木基地,做大生态旅游产业,延长苗木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