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调结构 花农“鼓”口袋
聚焦富民新亮点
基层典型
“尽管6月是花木销售的淡季,一天也能卖1000多单。预计今年营业额能超过2000万元。”6月29日,沭阳县新河镇堰头村,小鸡快跑网店店主张亚飞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眼前的张亚飞,发福的身材,配上一身运动装,很难想象他是成天与土地打交道的花农。“毕业后在县城一家单位干了一段时间,但总觉得干不出什么名堂。”张亚飞说,因为老家堰头村这几年月季花比较出名,所以就义无反顾地辞职回家创业,在网上售月季。
“2010年前,村里的花木种植可不是这个光景。”堰头村支部书记胡道明回忆说,原本村里农户的种植结构较为简单,家家户户种植冬青、黄杨、龙柏等工程苗木,行情时好时坏,价格波动非常大。“曾经,村民以1元1株的价格买进龙柏,2年后只能以5毛1株的价格卖出,亏惨了。”
不仅是堰头村,其他村同样面临这一窘境。如何解决苗木同质化竞争、常规苗木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成为摆在镇村干部面前的现实难题。
经过一番调研,镇里决定做强规模品牌,通过引导龙头企业、花木大户、合作社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等方式,拓展单品高效花木基地,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争取产品议价权。新河镇党委书记袁堂初介绍说,镇里不断引导花木科技人员、龙头企业负责人和花木种植大户开展设施花木繁育、嫁接、树桩盆景等培训,淘汰生长慢、观赏效果差、效益低下的老品种,引进适应性广、景观效果好、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高的品种。
产业规模化使当地花木逐渐实现从低效到高效、从大众化到特色化的转变。目前,该镇10个行政村个个争特色、村村创品牌,注册商标2200多个,其中周圈盆景、解桥干花、堰头月季、沙河园艺、新槐绿植、春生稻草人等均为知名品牌。
以堰头村为例,目前该村3100多亩土地中,有2000亩以上都是月季,村民年人均收入由1.2万元增至2万余元,年纯利润在100万元的农户超过10户。
盆景一直是新河镇的特色产业,同样经历了一番结构调整。记者走进周圈村盆景长廊的一家店铺内,店主姜爱花正忙着打包,几分钟前,这盆榆树盆景被一位上海客户以2000多元的价格买下。姜爱花告诉记者,这只是笔“小生意”。不久前,家里1棵抱石松,卖出近20万元的高价。“刚开始自己用手工为盆景做造型,档次低,只有地柏、刺松、黄杨等20来个品种。利润不大,效率也不高。后来,进货只收精品,回来后还要进行培育。”如今,姜爱花店铺里有100多个品种,抱石松和真柏售价都在数万元。
不仅收购方式发生变化,姜爱花的销售模式也日益更新。“以前都是摆个摊,或用车拖到外地销售,现在网络销售逐渐占大头,去年营业额超500万元,其中网销占八成。”
如今,拥有4.2万人口的新河镇,几乎是“家家忙创业、户户搞经营、人人有钱赚”。
大营村78岁的老人单玉佩是其中颇具代表意义的一位。2013年10月,连拼音都识不全的单玉佩学习开网店,用一根手指敲击键盘,做起客服。几年时间,仅竹竿销售一项,他就创下全网销售第三的佳绩。新生代力量的加盟,更是激活新河花木的“一池春水”。“2014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南京谋了份差事,因为工资不够花销,就产生了辞职的念头。”瑞洁花艺老板张乔去年赚了近百万元,“相当于几十年的工资”。
截至目前,该镇超七成大学毕业生选择返乡创业,外来创业人员超万人,全镇6个村民中就有1个人从事电商创业,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8万元。
花木富了村民的口袋,也拉长富民产业链。“花木长成富民参天大树,还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袁堂初说,该镇因势利导围绕“花木+旅游”做文章,对山荡村进行改造,按照“打造百年生态古栗林、建设千年特色古村落”理念,建成山荡古栗林景区并完成民居改造等旅游配套项目。
本报记者 徐明泽
本报通讯员 许 哲 吕述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