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观念一:盲目跟风,随波逐流
如同股票买涨不买跌,苗木行业中有不少人也是种涨不种跌,其典型特征为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他们从不考虑市场的消化能力、同品种苗木的存圃量、后续发展的空间等问题,看到别人种什么赚钱,自己就也跟着种什么,结果往往遭遇“兵败如山倒”、“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
不论什么产业,没有一定的个性特色,就无法立足发展。苗木产业需要摒弃随波逐流的错误观念,要善于从市场中找冷门。找准冷门应该从种植品种、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着眼,应在考虑区域环境、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是中国苗木业的软肋。随着新品种保护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谁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谁就掌握了产业链中最丰厚的利润。同时,经营自主知识产权苗木,也能抢得市场先机,从而避免陷入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的泥沼。
在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方面,可从三点着手:
1、创新苗圃立体种植模式,建设集约、节约型苗圃。地价、人员工资、农资价格上涨等带来的成本压力,使不少企业犯愁,而立体种植、集约节约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之策。例如,“上层乔木、中层灌木、底层地被”的模式,能大大节约土地成本。
2、创造景观效果,建设应用示范型苗圃。苗木企业可以着眼建设景观型苗圃,将苗圃建成植物应用的示范园。这样,为客户提供一个充满雅趣的看苗、购苗环境,可助推苗木生产经营。
3、建成超市型苗圃,使之集生产、销售、仓储、市场、生态、旅游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品种全、功能多、集大成,以不变应万变。
错误观念二:舍本逐利,忽略产品质量
不少苗木生产经营者往往过于重视销售环节,认为销售是生产的终极目的,把心思和精力一股脑地倾注到销售上。然而,舍弃了质量之本,便无法追逐到真正的利润。
其实,同其他行业的所有产品一样,苗木产业真正的“利”源自于产品质量。苗木生产经营者应该把更多工夫用在牢抓苗木质量上。而说到苗木质量,生产技术标准是重中之重,谁掌握和运用好了生产标准,谁就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苗木生产者应该导入工业产品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收集和编制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苗木生产标准。
有了生产标准,才会有真正的科学化管理、精品化产出、品牌化经营,促进苗木质量上档升级。有了生产标准,才能对生产、流通和使用中的苗木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并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促进名、特、稀、优品种向规模化、高档化方向发展,实现苗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确保苗木质量的前提下,再进行踏实的市场考察、局面拓展,运用各种新的营销方式,营销才会是真正赢利之举。
错误观念三:小富即安,不求进取
无论从业时间长短,都有不少人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态。他们犹如“青蛙”安享在市场的“温水”中,不知不觉中就有被“煮死”的危险。他们陶醉在出手即获利的简单操作中,没有与时俱进的心态,等到各种信息逐渐透明及竞争对手变得成熟与强大后,才追悔莫及,无力回天。
例如,当一些品种在本地市场一直有生产和需求,经营者就不思进取、不求改变。但慢慢地,不经意间,有一天却突然发现,自己的产品竟然被外地产品占有了、代替了,措手不及。
苗木产业生存发展并非只是种好苗木那么简单,生产者应该在技术、规模、市场等方面不断学习提高,把苗木作为事业来追求,逐渐让自己成长为苗木领域内的多能型人才、开拓型人才。必须高瞻远瞩,放眼长远,全力以赴投入,不断学习进取,走在行业前头,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开辟新市场,让自己的苗木事业从低到高,从高到最。
错误观念四:单打独斗,不懂合作
有些苗木生产经营者认为自己有好的收益,便单打独斗、独善其身,结果要不了多久,便在市场浪潮中节节败退,有的甚至被无情吞没。
须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船大抗风浪,抱团发展才能避免“霜打独苗”,从而走得更稳更远。面对市场的风浪,苗木生产经营者要学会在市场、产品、资金、管理等方面共同合作。
目前业内常见的抱团发展模式有地缘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
地缘型家庭农场聚合,即是依凭同一乡镇、同一村或同一村民小组的地缘关系,掌握了种植技术、有一定资金的三五个(或更多)家庭组合建立家庭农场式的苗木合作基地。走分工合作的经营路子,在利益共享、通力合作的前提下,把几个家庭成员分为苗商、苗工、苗农。苗商专门负责销售,同时把各地的新品种和市场信息带回来;苗工按照各地市场需求专门管护苗木,提高产品品质;苗农则根据各地的需求信息优化产品结构。专业合作社即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集中土地、联合经营,组建苗木专业合作社。
苗木专业合作社则可以一举数得:
1、统一规定产品指导价,有效避免盲目压价竞争;
2、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3、以市场为导向、以成员利益为根本、以共同致富为经营理念,采取统一提供种苗、生产资料、技术培训,统一种植标准、购销的经营方式,能迅速进入市场,赢得市场主动。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