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因为供过于求,很多乔木小苗价格暴跌,于是有人将四五棵小苗种在一起形成人工丛生苗,取得了高效益,令人心动。不过,笔者要给丛生乔木泼点冷水,尤其是现在还想大规模投身于此的从业者,更应三思而行。
首先,任何苗木产品都具有周期性,只不过周期有长有短
乔木一般是七八年,花灌木大概三四年,期间都会经历需求增长、价格上升、跟风种植、供过于求、价格下滑、市场冷却这一过程。对丛生乔木来说,有人认为其周期是四五年,有人说是七八年,有人感觉具体时间要看产品类型,规格越大周期越长。
但不管周期多长,现在人工丛生苗成品已开始大量进入市场。也就是说,先知先觉的人在两三年前就着手发展这类产品了,而现在再进入有点晚了。苗木界资深人士给出的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两年,丛生乔木的价格正在以每年30%左右的幅度下降。例如有六七个8厘米粗主枝的丛生黄栌,2014年售价约7000元,如今已降至3500元左右。
其次,从应用角度看,丛生乔木是不能做行道树的。
大家都知道,只要不能做行道树,这类乔木的市场容量就非常有限。用于景观点缀的乔木和行道树比,市场需求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与使用方式狭窄对应的是,各地丛生乔木产量正一路飙升。比如保定地区的丛生元宝枫、山东东营的丛生丝绵木,以及东北地区的丛生金叶复叶槭和丛生紫叶稠李,都是动辄几百上千亩的规模。如果没有更多出口的话,随着产量增加,其未来行情并不乐观。
第三,运费。丛生乔木生产占地面积大,运输需占车厢空间更大。而去年9月出台的运输新规则让这类“占地儿”的苗木备受压迫,使用成本大幅上升。在华南某些苗乡,那些树冠大的苗木甚至是买的起苗,上不起路。
因此,丛生乔木生产者必须考虑销售时的运费问题,苗的规格越大这个问题越严重。这时,苗圃附近能否就近消化就显得极其重要了。若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有重大绿化项目的城市周边,生产丛生乔木的优势明显;但若在距离应用地较远的偏僻苗乡,丛生乔木的竞争力就会弱很多。
除此之外,在如今“无苗不可丛生”的潮流下,什么乔木都可能被丛生化,但事实上并非所有乔木都适合丛生。从生长势看,主干明显、直立性强的乔木就不适合丛生,即使被人工丛生,其树冠的丰满度也无法与自然呈开心型的乔木相比。
从观赏性看,观干类的乔木最适合丛生化,例如地产项目常用的白桦。其次是观叶类乔木,如五角枫、蒙古栎、黄栌、丝绵木等。然后是观花类的乔木,如紫薇、海棠等。最不适合丛生化的是观果类乔木,据胖龙丽景公司销售总监梁杰介绍,丛生的观果类海棠后期冠形很难把控,景观效果令人失望。
从生物学特性看,浅根系乔木不适合丛生化。在生产过程中,几株浅根系乔木的根不易生长到一起,形成整体。起苗时,浅根系丛生苗的土球更容易散,起苗难度大,而加大土球直径就意味着增加成本。若已生产了浅根系丛生苗,起苗时最好把树干捆绑在一起,这样能降低散球概率。
随着产量增加,丛生乔木的竞争也将成为红海。但就像高品质独干苗在苗市低谷中依然备受青睐一样,丛生乔木未来也将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而现在的高效益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