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盲目跟风。十多年前,是小叶榕、天竺桂等苗木的黄金时代,所以大家蜂拥而至,都去种植小叶榕、天竺桂,于是由稀缺到泛滥,开始遭遇这些树木的滑铁卢;接着又是红枫、红叶杨等等。中国的苗木培育业大多如此,产品没有自己的特色,苗农对市场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知,只知道盲目跟风。于是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同样的产品,同等的规格,只能在价格上恶性竞争,最终一地鸡毛。
第二,苗农生产的产品与设计师的理念脱节。我国的苗木行业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怪圈:苗农的产品卖不出去;然而采购方到处奔走,却不易找到心仪的产品。设计师与苗农之间各自为阵,互不联络。设计师靠自己的理论知识去配置景观中苗木产品;苗农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经营自己的苗木。于是形成了苗农的东西卖不出去,而采购方却找不到自己需求的产品的尴尬局面。
第三,苗木行业入门简单,没有既定的标准,导致苗木品质良莠不齐。我国的苗木缺乏标准化的东西,有时候即使是出自同一个苗圃的苗木,也并不整齐。因此大街上经常会出现枝下高、冠幅,甚至米径都不一致的行道树产品;因为苗木质量不过关,许多苗木从苗圃基地搬上市政工程不久就生病死亡,对供需双方都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
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苗农开始转行,这其中就包含许多“半路出家”的苗木供货商和苗木经纪人。他们把滞销的苗木低价处理给木材加工厂,将承包的土地还给农民种庄稼。这尚且属于投资失败模式下的及时止损,需要明确的自我认知,也极其需要魄力。
综上,笔者认为:产能过剩的不是苗木行业,而是苗木行业下的某些产品。不过,大浪淘沙,我国的苗木行业需要经过这样的一次洗礼,才能洗去苗木人浮躁的心态。做苗木产品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定信念,通过市场的自然淘汰,留下来的将是懂得坚持的人,沉积下来的也将会是值得市场珍惜的产品。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