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苗圃的容器苗“神”在哪了?
1产品定位之细
参观荷兰容器苗苗圃赏心悦目:一是因为产品琳琅满目,一般容器苗苗圃都拥有一二百个植物品种,每种维持在100株至200株,花色、叶色五彩缤纷;再有是规划整齐,设施化程度高,产品都是分门别类地按地块对号入座,秩序井然。
VAWDIJk苗圃与VAWIJK苗圃有亲缘关系,两家苗圃唇齿相邻,二者都可定义为容器苗加工厂——自身几乎不生产小苗,小苗大多来源于其他地栽苗苗圃,这里则是苗木“灰姑娘”变“公主”的加工厂,摇身一变的容器苗价值能增加30%以上。
难得的是,两家苗圃的产品并不重叠,在“容器苗”之下各自又做了细化。VAWDIJK产品以灌木居多,1.5升至2升的盆型的绣球、小檗、月季、玉兰等是主流。VAWIJK则似乎是刻意避开了这些产品,除了地被月季外,VAWIJK苗圃更多的是如紫荆、椴树、枫树、松柏等乔木或是亚乔木容器苗,大个儿为主。
荷兰TOP TREE MANAGEMENT公司总经理Kees介绍,两家公司做苗木行业已有五六十年,做容器苗也有将近二十年。这么多年两家苗圃一起参展、共用物流、采购等,亲如一家。“双方有协议,一家做的,另一家就不做。”Kees说,这样他们能把一些管理费用平摊,节省开支,市场也容易做大。
看得出,得益于产品进一步细化,竞争在两家苗圃间根本不存在,二者反而成了互补的合作伙伴,这点让正受产品同质化侵扰的中国行业同仁十分钦佩。
2生产管理之专
产品细化也加大了苗圃管理难度,相应的配合措施也需要跟上。所参观的容器苗苗圃都会依照盆型及产品特性,采取差异化的培养方式,配备不一样的管养设施。具体方法因产品类似而异,因品种而异——这就要求从业者对植物特性、设施管理有很高的专业水准。
玉兰冠幅高大,容易站不稳,VAWDIJK苗圃就给它们开了“小灶”,特意制作了适合其盆型的石墩,结结实实地稳住玉兰;分枝点更高的玉兰,该苗圃则会用立桩拉线固定的方式。体型稍小一些的其他产品防倒伏处理时,还会采用特制的铁丝网罩住。
3市场走向之明
在产品类型与专类技术高度捆绑的情况下,苗圃产品积压会带来更多麻烦,容器苗的积压不仅是移苗、换盆那么简单,相应的管理手段、设备、人工也需要跟上,成本会呈幂次上涨,经营风险会逐步累积。所以,经营容器苗苗圃十分考验产品流转效率。
和PEERS一样,每个容器苗苗圃都会有滞销产品,然而只有小部分能够晋级成“大号”,常见的结局是被销毁。这并不悲观,对于荷兰从业者来说,卖不掉就淘汰很正常,属于企业经营计划内的“折耗”,也是成本的一部分。当然这必须有明确的市场走向认识作为支撑,“踩在冰上走”并不是当地从业者的风格。据观察,荷兰容器苗企业的制胜法宝是花园中心的兜底与订单式生产。
家庭消费是PEERS的客户大头,而家庭消费最大的集散地便是花园中心,苗圃中被花园中心挑中的容器苗会被贴上标签、装入货柜,运往花园中心。不仅PEERS,在整个荷兰,容器苗企业主要市场来自家庭消费,大大小小的花园中心在荷兰布点均匀,销售能力强劲,当地居民也有常态化的园艺消费需求——家庭市场又大又稳。
>>>>荷兰苗木业未来走向对中国苗市有何影响?
荷兰苗圃发达的标准化、机械化、容器化、信息化、专业化等,让国内同行殷羡,长期以来,这些“某某化”受到国内行业大举推崇,尤其是行业膨胀加速的这些年热度空前。可惜“只听楼梯响,没见人下来”,全面提档升级举步维艰,只有少数几家标杆型企业砥砺前行。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次荷兰之行让大家感觉到,我国苗木行业发展处于初期,缺乏“前场”市场拉动、“后场”配套支撑、“后勤”服务保障,几个“中场”大将只能空有一身武艺。比如苗圃机械,就算咬咬牙花上百万元采购了挖树机,但土壤够不成最佳挖树条件,后期机械维修也是难题。
不过,参照荷兰苗木业发展时间轴,其行业分化、企业定型、容器苗流行、专业化提升等基本都出现在行业成长25年至30年左右。不得不说,这一节点与当下国内所经历的转型升级时期相契合。在当时,荷兰苗木企业必然也曾经历过不安与迷茫,这种眼前的雾霾感或许与当前国内情况雷同,尤其是沿海发达省份。
从时间上对照,当前国内苗木产业从0到1的塑形或许刚到半程。别国的前车之鉴对国内从业者将有所触动,主动加速后半程推进。但不同于荷兰的是,我国各区域发展不均,国家宏观调控常常能力挽狂澜、雪中送炭,行业资产可通过流动性配置套取政策红利,找到生存夹缝。
夹缝多存在于能依赖密集型劳动获取利润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传统模式尚有生存之地,一波从业者还能获得“天恩”,“天恩”又给了更多人望梅止渴的希望,疲于做产品迭代升级。这对从0到1的下半程塑造不见得有利,关键在于从业者是否能摆正心态,踩在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巨人肩上”做长线布局。
>>>>如何牵手?
荷兰苗企初步塑形完成,欧洲市场也趋于饱和平稳,因此当地苗企普遍有较强欲望打开外围市场,完成苗木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在此次布局中,中国市场诱惑力很大。可不同于欣欣向荣的互访活动,双边常态化的切实苗木贸易比例并不大。
原因也不复杂。荷兰产品质量高,成本也高,再加上运输、入关、驯化等叠加成本,其苗木产品售价之于我国工程溢价过高,优势不大。国内从业者趋之若鹜的是新品种引进,不过这受到国内新品种保护意识薄弱的掣肘,同时,当前国内苗木市场下行,巨量资金对新品种青眼有加的时期已经过去。
这几年,中外合资、国外独资、技术性入股等模式推陈出新。从合作模式分类,无非是产品型合作与技术型合作两种,不过在投资主体、股权分配上更具有多元化。在荷兰苗圃采访时,一些企业也表达了多模式合作的可能性,向中国企业抛了橄榄枝。
客观分析,依照当前两国的社会背景、行业发展水平,荷兰苗木之于中国,产品输出型合作空间有限;技术型输出型合作有可探讨空间,关键在于双方议价的结果。
不过,也有国内业者提出了反向思维,向荷兰输出低成本、高价值的苗木产品。
其中有以下两种思路:
一是特色苗木,比如在荷兰适种的国内、亚洲植物;
二是荷兰苗木产业链上的缺口,比如当地还依赖人工过高的嫁接苗。
无论如何,中荷苗木合作的大戏还在酝酿,双边产业合作的塑形还未结束,国际化苗木市场明天会“翻谁的牌”还需等待,也需要从业者带着走出去的态度布局。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