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的稀缺加剧了国内外项目对人工岛的需求,然而在一片汪洋上,从无到有,在人工岛上建造一个新的城市,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碧桂园的森林城市或许可以成为答案之一。
立命于生态的城市运营计划
这是来自于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对森林城市的构想:地面都是公园,车辆在底层穿行,整个城市将搭建智慧城市体系,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安全、便捷、智能。
作为目前新马两国备受瞩目的生态经济项目,森林城市扼守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最有经济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依斯干达特区,和新加坡直线距离约2公里。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房产项目,而是一个从孕育之初就立命于生态的城市运营计划。森林城市由4个填海建造的人工岛构成,规划占地约20平方公里。
森林城市旨在打造成为一座绿色生态智慧城市
(图为森林城市实景)
“事实上,岛的形状不是人工设计的,而是计算出来的。”碧桂园森林城市相关负责人说,从计划填海开始,为了降低甚至消除填海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碧桂园的专业顾问在柔佛海峡放置了传感器以获取数据,用32个计算机进行模型模拟,观察人工岛对水流速度、水质等方面的影响,最终确定了人工岛的形状。“前后改了很多稿,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该负责人说。
绿化的极致就是做到海水里
那么,这4个人工岛是如何融入环境的呢?森林城市决定把绿化做到极致,做进海水里。
据森林城市提供的材料显示:施工时,与森林城市直接相邻的水域,将会安装暂时性淤泥屏障。同时现场启动在线生态监测系统,每个季度均会进行生态研究,检测植物美兰梦与其它类别动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每个季度监测海岸线的沉积和侵蚀情况。
碧桂园执行董事、副总裁苏柏垣告诉记者,虽然超出了经济的考量,但为了防止填沙时水底的扬尘对新加坡产生影响,因此使用了双层而非单层的防沙网。
为了造出一座绿色生态智慧的“榜样”城市,碧桂园做“绿”一个字,从陆上到海下,一步一步逼近“极致”。
森林城市战略发展部经理温国绅博士是马来西亚人,毕业于环境工程专业,他说:“我们目前和当地NGO组织合作,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并接受他们的监督。”
其实,在岛的中间,填海工程保留了一片250亩丹绒古邦海草床,设立海草保护区,并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PM)合作实施海草保育计划。
丹绒古邦体验俱乐部与森林城市的工作人员
在观察海草生长状况
据介绍,丹绒古邦海草孕育着各种海洋植物与动物,包括海胆、海马、海带、玉螺蛋、海星等生物。而红树林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在环岛海岸线建立红树林边界,具有消浪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
一个搭建垂直绿墙的多维度生态系统
当然,几棵树并不能造就一个森林,森林城市之所以成为“森林”,是因为SASAKI建筑与环境设计事务所的设计:一个多维度生态系统,全城搭建垂直绿墙、空中花园和屋顶绿化系统。
如何实现极高的绿化率呢?森林城市选择在周边开辟一个面积超过500英亩的苗圃,里面共有超过600种植物,其中超过40%的植物是从原始树林移植过来的。
其中有一些细节值得关注。在项目施工初期,考察团队发现有一片百年古榕树林需要搬家,这些榕树平均高达30米,根已连接成片,无法进行直接运送。工程师们费时费力地对每棵榕树进行根部切割、再生根处理,最后依次把榕树完好地重新种植到苗圃里。
给榕树搬家的同时,它的小伙伴也得到了安置:枯树头、巢蕨、排骨草、各类依附在树身的爬藤植物以及生活在树洞里的小动物,它们在项目完成后,将搬到湿地公园和滨海公园里,根据各自习性,安家落户。
为了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
施工区的树木移植到了森林城市的湿地公园
这些公园的另一个功能就是雨水调蓄与排放,既涵养地下水,净化了水质,又可以改善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这与传统水泥城市“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方式不同,森林城市具有和森林一样含蓄水分,循环共生的功能。这与森林城市提倡的“海绵城市”理念相符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李翔宁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森林城市通过遍植树木来净化空气,在一定层面上创造了一个微环境,虽然实现城市的整体净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有每一个项目或者开发商都向前迈出一小步,才能推动城市整体净化前进一大步。”
推动城市运营、社区管理、物业服务和智能家居等方面的发展,打造全方位的智慧城市,是森林城市的目标。今年,森林城市陆续获得了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关联会议颁发的“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亚太房地产领袖高峰会颁发的“最佳未来超级城市”金奖等诸多荣誉。
而在有关经济学家看来,碧桂园带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出去”,也代表着中国强大的“营造力”将出海造福全人类。
对于辖区内的这座人工岛城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颇为关心,今年两次到访,并且在公开场合表示:“森林城市项目在大规模开发中考虑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潜力成为一座21世纪的绿色智慧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