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从2014年起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截止至2016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65亿元(不含基本建设支出),支持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3010万亩,其中,2016年安排90亿元,新增任务1510万亩。到2020年,包括2014—2016年已经安排的3010万亩,预计可以退耕还林还草8000多万亩。
自1999年启动到2007年暂停,上次退耕还林土地面积达1.39亿亩,其中90%以上为生态林。但因政策补偿少、市场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利润过低,苗企参与力度普遍不大。
新一轮退耕还林主要有三方面工作:一是巩固成果;二要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强调严重沙化或是水源区的耕地;三是不搞一刀切,完善并放开政策,对生态林、经济林的比例不再作限制。
此次退耕还林包含了退耕、造林、修复、经济等多重理念,加上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8000万亩退耕还林将催生许多潜在市场。专家呼吁,有实力的育苗、种植企业要敢于进军这个市场,不要被动。
例如,作为退耕还林重点区域之一的东北,当地苗木企业正处于转型阶段:起步较晚,大规格乔木不多。新一轮退耕能起到助推升级的作用,苗木企业可调整经营思路,趁势而上。不仅能有效拉动各方的种苗销售,而且次等苗的销路问题也有望解决。
怎么种?
有人提出,苗木种植户可采取“先上山造林,后进城绿化”的方式,将“苗圃”建在山上;也有人建议各地种苗企业可以尝试承包退耕还林工程,扩大经营范围。
对此,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达到合理的密度,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允许的。”同时他还提醒种植户关注各地出台的林粮间种细则,适度套种矮杆的经济作物。
种什么?
对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不再受限后,优质经济树种将成为主要造林树种。业内普遍认为,水果、木材等经济林木和一些附加值较高的绿化树种将成为新一轮退耕还林树种的首选。
不过也有人认为,若国家放宽政策,不可避免会出现“猎奇”心理,不科学地引种扩繁、无规划乱种经济作物、挤压绿化空间等,都将严重影响退耕还林的成果。对此,专家们疾呼:“适地适树、严格把关!”
还有专家提出了“乡土经济林”的说法:造林树不用高档,但要高效、抗逆性强,满足当地的生态、经济需求。
就东北地区而言,除了核桃等适种的经济作物外,速生绿化树种预计会受到青睐。而在西北地区,苹果、油橄榄等经济作物依旧“受宠”,不过附加值高的速生阔叶绿化树种仍为上选。各苗企不妨多在品种、品质上做文章,打造各地的特色品牌。
此外,除了乔木,一些经济性、抗逆性较强的亚乔木或灌木也有用武之地。例如在四川等地区,油茶之前就用于荒山改造,是个不错的树种。对于苗木产业而言,应该看重经济与园林兼用的苗木品种。
作为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退耕还林究竟是可力挽狂澜的机遇、还是“雷声大”的小阵雨?过多揣测不如悉心备战,鼓足士气,该出手时就出手。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