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在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凸显
《协定》确立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主的应对气候变化模式,奠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广泛参与减排的新格局,明确了全球气候治理理念是绿色低碳发展。
林业在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战略地位得到凸显。《协定》用单独条款承认2020年后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林业战略成为2020年后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治理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新的权威科学评估和发展议程明确承认2020年后林业的独特地位。
总之,从国际法律文件、国家应对战略、科学评估结论和全球发展共识等多个层面来看,林业在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独特地位。
主要国家正在抓紧实施应对《协定》的林业战略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均在抓紧实施应对《协定》的林业战略。
一是提出了发展“气候智能型林业”的战略思路和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应对《协定》,今年提出要发展气候智能型林业,建设“通过林业与其他部门合作,建立财政金融激励机制和有效管理机制,提高应对效率、促进增汇减排、抵御气候灾害、推广经验做法,发挥林业多功能,确保在更高目标维护生态安全、淡水安全、物种安全和提高林农收入的同时,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又提供更好生态服务和林产品的”林业发展模式。根据《协定》,美国承诺,到202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减少26%-28%,主要通过森林固碳等活动,使2025年每年碳汇能力达到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二是启动实施了应对《协定》的林业工程和政策。典型措施包括:森林保护工程,如美国实施联邦财政森林管理计划,预计每年新保护1275万亩私有林;森林经营工程,重点针对森林受损地区,植树造林恢复林子,增强抵御能力;通过有关财政计划,在脆弱生态区实施林业生态恢复工程,保护恢复湿地和荒漠;增加木材在建筑领域的利用,促进木制品替代和市场推广利用,美国计划到2025年,该项目年度碳汇能力达到19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发展城市森林,鼓励在市区植树造林,降低能源成本、减少雨水径流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碳汇;开展新型木材产品创新财政补助计划,建设林业新能源市场。
三是抓紧实施应对《协定》的林业改革措施。今年,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协定》中,都提出实施林业改革举措、提升碳汇功能,主要包括通过财政改革激励开发林业新型能源产品和市场,通过补贴和税收形式激励达到一定规模的森林所有者(或者联户所有者)造林固碳,通过资源管理和森林经营增加森林储碳,以及大力促进木质建筑、可持续林产品的绿色标准建设和市场化改革等。
参与落实《协定》为新时期中国林业现代化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
中国林业具备良好基础条件。从战略层面看,2015年,中国向气候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明确将林业目标纳入新时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目标,要求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为落实相关林业行动提供重要依据。
从科学层面看,2015年,方精云院士估计中国森林总生物量碳储量将从2005年的64.3亿吨,增加到2050年的99.7亿吨,将累积吸收大气中35.5亿吨碳(相当于130.3亿吨二氧化碳)。至少到2050年,中国森林依然是一个稳定且显著的生物量碳汇,中国森林2005年-2050年年均生物量碳汇(78.8百万吨碳)至少可以抵消中国化石燃料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8%。
从改革创新层面看,中国通过不断深化林业改革,探索建立森林经营规划制度,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扶持政策,深化森林资源管理改革,实施全面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等重大工程,有效释放并提升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质量效益。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森林蓄积量为151.37亿立方米,在最近的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蓄积量净增14.16亿立方米,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林业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林产品创新和贸易层面看,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减排潜力可观,据相关研究对中国木质林产品1961年-2011年的初步估计,其碳库年平均储碳量是中国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61%(储量变化法)。下一步,中国通过林业改革措施能释放更大的减排潜力,包括改进林产品加工技术、提高使用寿命、促进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大力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等。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为中国新时期林业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为将林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总目标提供了新的通道和路径;为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着力维护森林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为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制定2020年后维护气候安全的林业方案提供了借鉴和依据;为深化林业改革、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碳交易等新型生态市场注入了新活力;为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和减贫扶贫功能探索新模式。
目前,中国森林的特点是中幼林面积大,生物量低以及分布不均。在落实《协定》要求和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上,中国林业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何调整政策、制度、技术,适应国际气候制度的规则,为确保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贡献力量;如何在提升森林应对气候变化功能和增强碳汇功能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国家生态安全目标;如何在全球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大潮中,为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现代市场主体抢占主动等。
为抓住落实《协定》带来的战略机遇,我们建议积极推动以下工作:一是抓紧研究保护森林碳库和碳汇的具体建设内容和针对性政策措施,及时制定林业应对气候变化(2020年后)方案。二是着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改革创新举措,大力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应对气候变化质量效益;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加强森林经营,增加森林碳汇。三是加强森林防灾减灾工作,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森林灾害防控,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减少毁林排放;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力度,提高湿地储碳功能。四是加强林产品创新、木结构建筑和新能源科技研发和市场化推广利用工作;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水平,加强监测和预测预报。(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