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招标  苗木  广东  种子  银杏  山东  绿茵  北京  法桐  造林 

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提升现代林业发展水平

   日期:2016-10-20     浏览:154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林学会第四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日前在浙江农林大学召开。大会集中展示广大林业科技人员的最新
 中国林学会第四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日前在浙江农林大学召开。

        大会集中展示广大林业科技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和专家建议活动,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凝聚创新力量,营造创新环境,促进创新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是这次学术大会的主要任务。

        作为中国林学会的品牌学术活动,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与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促进学术交流、启迪创新思维、推动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学术大会除主会场外,还设有12个分会场,研讨内容涉及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森林碳汇、森林保护等众多学科领域,以及林业发展改革、林业扶贫攻坚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陈章良等专家学者为大会作特邀报告。这里刊登的是专家学者在大会特邀报告中阐述的主要学术观点。

        加快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研究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70px;" alt="" />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李文华

 

       目前,全球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全球创造的经济价值达到180万亿美元,超过之前人类历史总和,而21世纪预计还将增长5倍-10倍;但同时,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冲击与对地球的破坏,已超出自然平衡的能力。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分别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23%和46%,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

        2002年以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生态补偿”,十八大报告也提出“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其内涵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的成本进行补偿,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生态补偿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中国在生态补偿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生态补偿的标准。应该以核算为基础,通过博弈与协商确定补偿标准通过协商达成标准。但自由协商往往难以达成协议,需要国家在法规和政策层面上提供协商与仲裁机制,促进利益相关者通过有限次的协商达成补偿协议。二是生态补偿的方式。按照实施主体和运作机制的差异,由政府进行补偿。补偿的对象为区域、下级政府或农牧民。补偿要达到的目标是国家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融资渠道。纵向财政转移支付,补偿保护者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补偿上游地政府和居民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的额外建设与保护的投资成本。四是效果评估。生态健康评估与社会经济效益评估。评估生态补偿对当地社会经济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可选取恩格尔系数指数和产业结构综合效益指数系数来评估。五是要妥善处理几个关系。第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政府提供政策导向、法规基础、一定的财力支持,引导一些全国、区域、跨省的生态补偿,地方是生态补偿建立和实施的主体。第二是生态补偿与扶贫的关系。要努力将补偿转化为提升地方发展能力的项目。第三是新账与旧账的关系。新账责任主要在地方和企业,旧账则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支持。六要加快立法步伐。当务之急,急需以法律形式,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确立下来。考虑到法律出台的程序性和生态补偿工作的急需,建议分三步走:在法规正式出台前,今明两年先抓紧出台《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争取2年-3年内出台《生态补偿条例》,在《条例》的基础上力争5年内出台《生态补偿法》。七是加强生态补偿科学研究。要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关键问题的科学研究,将生态补偿问题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补偿标准体系、生态系统流动与消费等关键技术,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

        确保实现林业“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86px;" alt="" />
国家林业局规划编制组副组长 陈嘉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今后5年我国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指标、发展格局、战略任务、重点工程项目、制度体系等内容。明确“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对做好“十三五”林业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规划》从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林业生态公共服务更趋完善、林业民生保障更为有力、林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4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稳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

        针对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规划》提出了十项战略任务:一是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二是做优做强林业产业,三是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四是强化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五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六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七是切实加强依法治林,八是发展生态公共服务,九是夯实林业基础保障,十是扩大林业开放合作。

        《规划》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九大重点工程,一是国土绿化行动工程,二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三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四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五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六是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七是防沙治沙工程,八是林业产业建设工程,九是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同时,作为国家工程的重要补充,在全国规划了100个区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为了确保实现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规划》提出了七大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林业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用途管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四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五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六是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制度,七是建立健全金融保险服务制度。

         原始创新是驱动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86px;" alt="" />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卢孟柱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经历史检验的真理,不是空喊的口号。

        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电动机的发明到驱动现代医学、农业发展的生物学理论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紧迫关头和国家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之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核心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具有原创性,不是模仿、跟踪。

        没有原始创新就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没有国际化的科技产业,就没有领军的科技人才。一直以来,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非常缓慢,直到20世纪末,我们还主要是以模仿、追踪为主,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严重不足,很少有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的产业发展基本是以国外技术为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个发展造成了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之时,中央出台《纲要》,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提出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科技创新必须以基础理论的突破为根本,不是技术的改造、组合。

        新技术的产生来源于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来源于基础研究。没有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技术,就只有技术的改造、组合,不能产生新的技术革命。我国由于缺乏理论创新,突破性的重大技术严重不足。针对这一问题,《纲要》明确提出“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加大对空间、海洋、网络、核、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抓住历史机遇,进行理论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是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过去几十年的育种理论和技术进展缓慢,仍在沿用六七十年代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基本是一些育种技术的组装和应用。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林木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潜力非常巨大。林木基因组的认识和分析手段的提升,将极大推动林木基础研究,使解析林木性状的分子机制成为可能,这必将为定向育种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推动育种的进程和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需要潜心研究,不能浮躁。

        我国目前的项目资助体系、人才培养体系都容易诱发科技界的浮躁,追求短平快,不能踏踏实实潜心研究。这种浮躁将导致理论上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原始创新的不足最终影响的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纲要》提出“面向科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我国对人类科学探索的贡献。围绕支撑重大技术突破,推进变革性研究,在新思想、新发现、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上积极进取,强化源头储备”,要求“大学加强基础研究和追求学术卓越,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应定出长期的研究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用原始创新引领科技发展,林业院校及科研院所要成为国际化科技创新基地与世界级的科学研究中心。

       科技创新提升现代林业发展水平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70px;" alt="" />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教授 陈章良

 

        林业已成为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加快林业发展已形成国际广泛共识。

        我国林业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一是生态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21.63%,世界平均水平为31%,我国居世界139位;森林总面积2.08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5公顷,世界平均水平为人均0.6公顷,居世界148位;森林总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均森林蓄积11立方米,仅占世界平均的1/7。从这组数据可看出我国木材供需失衡,缺口过大。二是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破坏严重。从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1995年—2003年)到第二次调查(2009年—2013年)的10年间,全国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5064万亩。在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5年间,每年流失林地高达2418万亩。三是现有造林地大部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越来越困难。四是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林业物质装备技术落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依靠科技创新可以提升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水平,加大资源培育力度,实现发展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可以突破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技术瓶颈,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依靠科技创新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潜力巨大的生态产业、可循环的林产工业、内容丰富的生物产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可以提高林业生产效益,深化国有林有林区、国有林场、集体林权改革,实现兴林富民。

        国外的林业发达得益于科技的应用水平。美国的林业生产普遍用到高科技,例如3S技术、红外检测、飞机化学灭火等先进技术在森林预测、检测、灭火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广泛应用。德国的林业产值仅仅略低于汽车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5%。德国林业的发展得益于他们的近自然林业理念与森林多功能经营以及先进的林业机械。

        科技创新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森林培育方面表现突出的有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优良无性系培育技术、扦插、嫁接、组培等规模化无性快繁技术等新技术;森林经营中的创新技术有目标树经营与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等;采伐中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采伐;加工方面人造板连续平压压机实现了国产化。林业创新成效显著的还有 “毛竹基因组测序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绘出首个竹类植物基因草图——毛竹基因组草图,填补了世界竹类基因组学研究的空白;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取得显著突破,截至2013年,全国林地林木价值21.29万亿元,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12.68万亿元;我国高效、稳定、持续的治沙造林技术迈向世界领先水平;研发了全球首个新型生物基材料管道——竹缠绕复合管,等等。

        竹林蕴含着巨大的固碳增汇潜力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410px;" alt="" />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教授 周国模

 

       科学评测森林固碳功能,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竹子呈现爆发式生长特征,蕴含着巨大的固碳增汇潜力。

        揭示竹林固碳过程、源汇特征及其影响机理,是正确认知和调控竹林固碳能力的基础。研究团队揭示了毛竹笋期爆发式生长特征与碳素积累规律,提出并建立了120个长期的“竹竿-竹鞭-竹笋”液流探针测定系统,阐明了毛竹生长固碳期间的耗水特征、液流规律和碳水耦合关系。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探明了毛竹植株和土壤的碳微观形态结构,阐明了我国主要竹种的竹林碳储量及分配格局,估算得到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大约为780.16Tg,占中国森林总碳储量的9.28%。精确揭示了毛竹林碳水通量过程和碳源汇变化特征,毛竹林全年均呈较强的碳汇过程,年净固定二氧化碳量可达24.309 thm-2,高于其他亚热带典型森林类型。基于通量观测,估算得到中国毛竹林生态系统年净固定二氧化碳量约为97 Tg。揭示了竹林风化碳汇能力和植硅体碳特征,发现毛竹林流域硅酸盐风化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和植硅体碳汇速率也明显高于其他森林类型。经测算,中国森林植硅体碳汇速率总体约为1.7 Tg CO2 yr-1,其中约30%来自于竹林。研究团队还全程跟踪了典型竹产品的生产工序过程,明确了不同工艺、不同竹产品的碳转移率与碳足迹特征,发现中国竹子采伐后有效转移至竹产品中的年储碳量约为1340万吨。

        创建尺度精度共融的竹林碳汇计量监测方法,是科学评测竹林固碳功能和时空变化动态的关键。研究团队研建出毛竹单株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和毛竹林胸径、年龄二元概率分布模型,据此模型只需知道区域毛竹总株数一个变量,就可以实现任意尺度毛竹林碳储量的精准测算。采用SOPT、TM和MODIS等多源遥感数据,基于竹林光谱信息从面向对象、像元、亚像元3个层面,实现县、省、全国乃至全球不同区域尺度竹林类遥感信息的精确提取,县域尺度、全国尺度和全球尺度的竹林分布信息提取精度分别可以达到90%、80%和78%以上,同时还构建出非参数Erf-BP神经网络模型,发明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偏最小二乘模型的碳储量遥感估算技术,实现了县、省及大区域竹林碳储量及其时空动态的快速准确估算。

        研发竹林生态系统增汇技术,开发碳汇项目方法学是提升竹林固碳功能,促进竹林碳汇交易和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研究团队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发出集竹林结构优化、养分调控、土壤稳碳减排和促进产品存储于一体的竹林固碳减排综合经营技术,可以显著提升竹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每公顷竹林每年可提高固碳量约6.59 tCO2-e。首次开发出CCER《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核备案;开发并提交了世界竹资源领域唯一的两项VCS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为竹林碳汇项目开发和进入国际国内碳减排交易市场奠定了重要的方法基础。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济南森林苗木种植销售中心
济宁市金彪园林种植基地
育美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五常市显和绿化苗木繁育基地
注册>最新加入
最新展会
网站首页  |  在线发布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注册  |  广告列表  |  汇款方式  |  投稿中心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