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灌溉技术
进入园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在花草下若隐若现埋藏着一个个小喷头,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
智能灌溉系统对草坪植物及园博园现场散热量进行研究,并实时监控气象数据,根据不同品种植物日常的需水量、水分、光照等需求,计算供水时间及供水量。当出现特殊的季节、天气等变化时,养护工人也可以及时的通过电脑调整供水的数值,适时适量的对植物进行灌溉。每一颗植物都有自带的管线与之一一对应,反映着每一株的植物数据,只需要电脑操控,就可以随时调控灌溉数值,不需要专门设置调控的机房,也节省了用地。
由于精准的智能灌溉系统极大的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使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下更好的补水,也生长的更好。尤其是许多移栽的成年大树,价格高,对新环境的需求往往较高,智能灌溉系统能实时监测数据,解决移栽树木水土不服的问题,提高了植物的养护水平和移栽的存活率。
雨洪收集技术
园博园采用了覆盖整个园区及周边地区的雨洪收集系统,使降在园博园的水都能为园区所用。在园区内的草坪边,有许多雨水收集槽,人行道和广场上也都使用透水铺装材料,使雨水渗入地下,经过滤后被收集到地下储水池中。当大雨来临时,雨水经园区内的草坪、土壤净化后被管道引入园博园湿地公园,再经过湿地净化后流入园博湖。
园博园的雨洪收集系统除日常用水外,还提供景观用水。在锦绣谷中,从西北方的北京园内流出的水会蜿蜒而下,到“燕台大观”下逐渐壮大成跌水瀑布,然后通过一层一层的集雨池往下流,最终流入谷底的小湖中。
雨洪收集系统不仅解决了园博园的供水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大暴雨时的积水问题。由于前期的雨水往往夹带较多的泥沙,而后期的雨水较为干净,这两种情况的雨水净化等级不同,如果可以分开净化,效果和效益更佳。
新能源利用技术
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已经在很多公共设施中运用,但是当阴天或无风等自然条件制约时,太阳能发电装置和风力发电装置无法正常运转。园博园内采用的是将二者结合的光风互补发电系统。在院区内的建筑屋顶上,不但有白色的太阳能板,还有很多小风车,将二者结合,为园区内的电动车、电瓶车、电动自行车充电,发电功率也大大提高。
除了绿色电能,园博园里从北至南还分散安装了5个地源热泵机房。传统空调室外机由于室外与室内温差大,导致制冷效率低。地源热泵利用地下恒温,可把温差缩小,使制冷或制热效率提高。园博园主展馆中,设计者还应用了冷热电联供技术。通常建筑物要提供的能量包括制冷、制暖、热水和电,简称冷、暖、热、电。冷热电联供就是把这四样东西耦合在一起,不但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信息化技术
园博园内还采用了最新的虚拟数字技术,在获取三维扫描数据后,通过虚拟数字技术绘制出真实的3D扫描场景,游客在三维全真模型中巡航,身临其境的了解园区景观全貌。在永定河生态文化新区规划展览中心,利用3D虚拟数字技术,动态的展示元代《卢沟运筏图》,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园区内的植物、石头、景观等景点旁,都有一个特有的二维标识码。游客只要用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就可了解这株植物、这块石头、这个景点的详细信息,通过信息化技术引导游客游览。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园林景观的发展,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今后的设计中,我们要加强智能技术的应用,从细节上提升设计的整体水平,推动园林景观技术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