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一、借助机遇 花木产业调整转型
据专家分析,当下花木产业三大痛点背后对应着三重窘境:一是行业管理缺位。花木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行政部门大多没有专门的花木行业管理机构,花木行业社会组织不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二是缺乏产业扶持政策,对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等事关花卉产业发展带有根本性公益性事业扶持不够,对市场建设、物流配送、社会化服务等产业基础性建设缺乏支持,对花卉品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创建等缺乏鼓励性政策;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花木大数据统计不完全,生产供应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要想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先消化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企业、加快创业创新步伐,使产业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转方式,就是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增动力,就是产业发展不仅仅依靠传统增长点,还要发掘新增长点。
现象二、借助旅游 花木卖风景渐成“新宠”
2010年,谢德炳的公司看好当时重庆火爆的苗木需求市场,到沙坪坝区凤凰镇胡南坝村流转了500亩地,投资建苗木基地。两三年间,公司先后投入了数百万元,在这基地里培育起可供城市绿化的各类树苗和大树数十万株。可让公司意想不到的是,当苗木可以出土卖钱时,需求侧已经发生变化,不仅市场萎缩,而且价格也成倍下跌。一时间,这些苗木成了“烫手的山芋”,也使经营了5年的基地陷入了困境。
2015年初,面对困境,谢德炳花了一段时间,外出考察,看到一些苗木基地利用花卉,搞起了观赏旅游,赚钱不少。这给了他灵感,何不再投点资,把原先卖苗木花卉的基地,转型为卖风景。
在确定了转型的目标后,他开始筹集资金,对已经培育起来的花卉苗木基地,按休闲观光旅游的要求,进行改造。2015年9月23日,由苗木基地改造成的“花漫大地”,正式对外接待游客。
“没想到花海这么吸引游客。”谢德炳说,开园后,从重庆主城等地来的游客,把花海挤了个水泄不通,最多时一天就接待了3万多游客。开业后1个月的时间,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现象三、借助电商 改变花木供给
如今,电商已成为花木继批发零售和产地型拍卖交易之后,正在兴起的又一重要交易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购物习惯,也改变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同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地花木生产,供给结构悄然发生改变。
像今年4月份的中国长兴花木采购大会,花木企业通过中国园林网的园林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市场的有机对接,从产品质量、品种选育、物流配送和包装4个方面影响着花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推动苗木行业向高品质、高规格的精品路线转型,以及调动苗农种植积极性,有着一定的意义。
现象四、借助市场 大力发展家庭园艺
在景观花木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家庭园艺市场悄然启动,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家庭园艺设计,对家庭园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花木市场的数据统计,家庭园艺消费占到其整个花木市场销售量的近三成,家庭园艺作为花卉行业的一枝新秀,逐渐在花卉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花卉消费新的增长点。而在互联网上家庭园艺消费数额也不容小嘘,有数据显示,淘宝网上每天家庭园艺产品的成交额在200万元左右。所以,现在各地花卉市场很看重家庭园艺市场这块,积极主动转型,包括优化存量、升级提档、引导刺激消费。
现象五、借助金融 花木产业获动力
长期以来,农村资产难以认定、农民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并愈发成为掣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那么农民正在养护的苗木为什么不能成为抵押品?北京农交所总经理刘峰说,价格评估难、抵押物认定难、没有产业链条等,都是导致农村资产难以进入投融资市场、农民手里缺乏“活钱”的主要原因。
根据统计,北京存量的苗木大约有300亿元的价值。截至目前,本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98万亩,基本完成百万亩造林的主体工程。市园林绿化局消息显示,到2020年底,北京将再增38万亩平原森林。这就意味着,未来苗木的总量将会变得更大,估值也会更高。
为了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从2015年开始,农交所利用自有资金尝试成功以后,就开始搭建平台,请评估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园林绿化企业一起,推出一套苗木抵押融资的可行性方案,解决苗木评估、苗木抵押、苗木监管、苗木流转等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