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招标  苗木  广东  种子  银杏  山东  绿茵  北京  法桐  造林 

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日期:2014-12-31     浏览:53    评论:0    

    建滨湖滨江城促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武汉市市长阮成发

    武汉自古就是森林环抱、林水相依的山水森林之城。千百年来,武汉人民与绿色森林相依相伴,不仅流传着“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传说,也有着“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胜景。
    近几年,我们把建设城市森林作为打造低碳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理念,全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把武汉打造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绿水生态城市。目前我市森林湿地面积占全市面积50%以上,剔除水面后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建成区绿化率33%,绿化覆盖率37.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1平方米。
    我们主要做法有四点
    一、林城相融,塑造“城在林中”的生态环境。我们大力实施“绿色武汉、城在林中”行动计划,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我们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长江干流和蛇山—龟山—九峰山为十字形,构筑起两轴两带,三环六楔,多廊多核的环形,网状、放射式城市森林体系。
    二、林水相依,彰显“水乡林城”生态特色。我们依托山水自然禀赋,按照“林水相依,林水相连”的思路,大力实施“绿满滨水”工程,着力打造滨江滨湖特色森林景观。建成汉口、武昌、汉阳、青山、汉江江滩公园,形成全场26公里、总面积290万平方米的江滩森林景观带。
    三、城乡一体,共建共享“绿色家园”。我们着眼于实现生态一体化,统筹城乡,大力实施“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结合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家园绿化,发展庭院经济林和村湾风景林,目前2087个村完成村湾绿化,打造了一批庭院经济型、旅游观光型“绿色家园”示范村。累计发展庭院经济林20多万亩,惠及100多万农户,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完善水体林网化、道路林网化、农田林网化,农田林网率均达到85%以上。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全市已建成九峰、东湖磨山等一批景区,总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年接待旅客400万人次。
    四、政社互动,合理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我们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部署,着力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依靠科学、依照保护、社会参与、畅销管理”的造林新机制,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近6年来,累计投入生态资金200多亿元。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确权不确地、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模式。推进林业投资开发社会化,进一步拓宽了造林的融资渠道。
    建设森林宁波打造生态港城
    浙江省宁波市副市长陈炳水

    近年来,宁波推进江湖相拥、山海环绕、森林进城、港城秀美的城市森林景观建设,倾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城乡生态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
    宁波市委、市政府认为,建设城市森林,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容”的必然选择。我们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赋予城市森林以首要地位;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赋予城市森林以重要地位;在构建和谐城市中,赋予城市森林以基础地位。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实抓好。
    宁波确立了实施“生态立市”的战略,积极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一是政策推动。努力践行林业法规,使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全市财政每年投入扩绿资金达2亿元以上,今年将达到3亿元以上,同时把公共绿地养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二是工程带动。相继实施了园林式城市建设、千村绿化工程、百镇森林城市创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工程配套实施,形成了各级政府齐抓共管、市民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去年以来,宁波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市级相关部门领导和各区区长为组成成员,编制出台了《宁波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举办了宁波市首届“关注森林十大杰出人物评选”、“关注森林”大型图片巡回展,专题开展了报纸杂志和影视媒体创森宣传报道。
    宁波不断提升城市森林建设品位。去年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完成《宁波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整个规划致力于工作创新,大力实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立体造绿、合理播绿、全民植绿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宁波的城市森林建设体现浓郁的江南风貌和滨海特色,达到高品位、高品质的宜居要求。
    宁波努力拓展绿化空间,把城市建成多姿多彩、绿延海天的森林城市。全市森林面积稳定在668万亩以上,森林总蓄积量12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0.2%,森林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净化大气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达到150亿元。到今年3月底已累计完成沿海基干林带262公里,2.3万亩。积极推进平原、村镇、城区绿化,全市城区绿地总面积达12571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857公顷,城区绿地率34%,绿化覆盖率37.5%,人均公共绿地10.31平方米,基本形成了“绿环护城、绿轴穿城、绿园映城、绿链网城”的森林绿地格局。
    建设绿色城市打造生态漯河
    河南省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

    漯河市以建设城市森林为载体,以打造生态宜居名城为目标,致力推动城市森林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2%,城市绿化覆盖率41.7%、绿地率3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漯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等称号。
    漯河市几乎全都是农用地,与山区相比,发展林业生产没有优势。市委、市政府认为,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关乎子孙后代福祉,把打造优美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来抓,把森林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工程来抓。2005年,我市把建设生态宜居滨河城市纳入“十一五”规划,把生态建设作为漯河快速崛起的战略支撑点。我们确立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抓绿化就是抓发展、抓生态就是促转变”的新理念,实现了城乡绿化面积的大拓展、绿化质量的大跨越和管养水平的大提升。
    突出漯河城市特色,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我们充分考虑漯河食品产业特点,在森林建设中融入“绿色、健康、安全”理念,提出了以“两河”(沙河、澧河)为主线,以“三园”(森林公园、生态田园、休闲果园)为重点,以“三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防护林网)为基本面,以“森林进城、森林围城”为主体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着力打造滨河生态长廊。我们依托“水”字做文章,围绕“河”字绘蓝图,相继建成了24座开放式主题公园、40处观景台、200万平方米绿地,高标准建设绵延数十里的融文化、旅游、休闲、生态于一体的沿河景观带,彰显了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漯河特色”。
    以“三园”建设为重点。我们坚持城市、近郊、远郊三位一体,公园、果园、田园三园共建。我们先后建设和规划新建了9处森林公园、3处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建成了郾城区龙城镇万亩优质桃、召陵区万亩优质梨、谢乡万亩优质葡萄三大万亩休闲采摘生态果园示范区。建成了一批集种植、养殖、休闲、观赏于一体的绿色田园观光区。
    以“三网”绿化为基本面。我们以城乡道路、水系和农田为框架支撑,打造了覆盖漯河城乡的绿色林网。坚持沿路造林,在境内8条省级以上主要通道两侧建设了全长630公里、宽20米到30米的绿色廊道,在乡村道路两侧高标准建设了近2000公里的防护林和风景林带。
    打造森林新余实现绿色崛起
    江西省新余市委书记、市长李安泽

    新余牢固确立“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建设城市森林为载体,积极探索工业城市建设森林城市新模式。近三年来,全市新造林面积3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3.8%提高到57.8%,人均公共绿地由11平方米提高到14.99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为47.56%、46.23%,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33处,爱绿植绿护绿、共享城市森林,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写照。
    我们科学规划设计城市森林建设。在总目标上,以城区和城郊绿化为核心、道路水系林网为骨架、新农村绿化美化为亮点,建设城市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以“大组团、高效益”的速生丰产林和优质花果林为支撑,建设城市林业产业体系;以森林生态文化为主题,建设城市生态文化体系。
    我们扎实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工程。按照“城乡统筹、政府主导、生态优先、崇尚自然,乡土树木为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全面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工作。近三年来,全市共造林39万亩,城区绿地总面积达1919公顷。自2006年起,已在892个自然村栽植树木150万株,涌现出一批生态村、园林村、花果村。建设河道绿化2万亩,农田林网面积36万亩,矿山复绿面积1.2万亩。城郊接合部防护林工程、集镇及工业园区绿化工程,已栽植树木130万株,形成风景林复层混交、点线面浑然一体的复合城市森林生态群落。从2007年开始,投入1.2亿元对森林公园进行裸露山体复绿、林相改造、游步道建设等基础达标工作,去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对城区现存的23块空闲地统一规划,新建23个森林小公园,总面积400余亩,使居民出户500米内便有公园或游园。抓好“森林兴城”工程,建成三个高产油茶基地、三个新余蜜橘产业示范点、三个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兴建自然科学博物馆、现代农业科技园和新余市市树市花公园等项目。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全民绿色认领、企业绿色认领、生态科普等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创森工作浓厚氛围。
    我们不断创新和完善城市森林建设机制,去年完成集体林权改革,全面拍卖乡村道、河道、机耕道造林经营权,落实造林主体。引入市场机制,将经营权拍卖转移到个人,2007年以来,拍卖面积达5万余亩,林道600多公里,拍卖所得资金用于发展平原林业,变造林的预期效益为即期效益。着力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良性互动的多元投入机制。近3年来,全市认捐资金800多万元,建设城市森林面积600余亩。
    绿色草原生态青城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包钢

    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和浩特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决定,紧紧围绕“大干五年,基本改变全市生态面貌,苦干十年,初步建立首府绿色形象”的目标,生态市建设初见成效。2006年,为还青城本色,我们提出建设城市森林的目标。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建设富有呼和浩特特色的森林城市之路,取得了明显进展。
    我们用“金山银山换不来青山绿水”的生态建设理念,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为出发点,结合“三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同创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空气质量大幅提高,优良天数由2001年的196天增加到2009年的346天。
    呼和浩特植树造林的难度很大,年平均气温3°C,无霜期仅为125—135天,年均降雨量为350毫米,年蒸发量为1791毫米—2545.7毫米,基本上是十年九旱。我们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成功总结出一整套抗旱造林技术。我们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广泛运用生根粉、地膜覆盖、营养袋、坐水造林、坑内覆膜技术,提高穴内土壤水分,使造林成活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我们以活性生物制剂为基础开发推广菌根菌苗造林技术,菌根菌苗平均成活率达到98%,年生长平均为25.2厘米。我们大力推广樟子松人工造林技术,采用容器苗和乔灌混交、松柏混交、针阔混交等造林模式,使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
    我们充分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和手段,全方位开展创建森林城市的宣传活动。同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植绿、护绿、爱绿、兴绿活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铭志于林、寄情于林,踊跃参加多种形式的植树造林活动。在社区,我们积极开展“花园式小区”、“花园式庭院”、“花园式单位”评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全市上下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森林城市、共享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生态建设和城市森林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截至2009年底,全市森林面积由1999年的451.35万亩增加到771.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7.48%提高到29.89%;建成区绿地面积由1999年的2228.67公顷增加到5135.52公顷;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由1999年的28.42%提高到35.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99年的6.19平方米增加到16.08平方米。
    构筑绿色屏障建设生态本溪
    辽宁省本溪市市长王世伟
    本溪是一座森林城市,中心城区位于平顶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全市森林覆盖率74.5%。全国最早一块人工红松林和“辽宁第一峰”都坐落在本溪。
    本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和核心内容来抓,先后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是从1988年起,实施了环城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建成了宽10公里的环城林带,基本形成了森林环抱城市格局,此项工程被国家评为第一批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
    第二步是从1998年起,实施了林业强市建设工程。10年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林业经济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全市农民人均收入60%来自林业产业。
    第三步是2006年以来,实施了“城市森林”建设工程。4年多来,我市以“画境林城、森林本溪”为目标,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着力建设了森林城区、生态景区、河岸林带、枫叶景点等9项生态工程。
    建设城市森林,我们始终注重“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全民建设。我们坚持做到宣传发动、政策带动、上下联动,在全市形成了“四个班子合力抓、专门机构具体抓、全民动员共同抓”的良好局面和“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为保证城市森林建设的长期性、科学性,我们系统编制了《本溪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画境林城、森林本溪”的建设理念,实施了森林城区、城周林带等创建工程。近年来,新建了8个城市森林广场和23处城市森林游园,全市466个住宅区和83所城市校园全部进行了绿化美化。
    三是坚持城乡一体。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我们努力构建以“农村林区+郊区环城森林公园+城市园林绿化”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体系。以城区为重点,协调全市各县区、中心镇进行整体建设,制定了“一环四带百园千屯”绿化的大格局,对全市1000多个农村自然屯全面实施了绿化美化,使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村百姓。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在城乡“绿起来”、“美起来”的同时,我们还在“活起来”、“富起来”上下功夫,做文章,努力让林木栽得上,保持住。本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形成了以速生林、经济林和林下种植业为主体的林业主导产业。林业经济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社会增效益三方共赢的目标。
    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
    四川省西昌市市长李俊
    西昌是珍稀动植物的王国,常见乡土树种185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34种、动物30余种,拥有全国最大的飞播林区,全市森林覆盖率54.9%。
    2007年,西昌市按照“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创森理念,探索出“政府主导、规划龙头、城乡互动、捆绑投入、项目推进、点面覆盖、全民参与”的机制,加快改变城乡生态环境。
政府主导。州市两级党委、政府提出,将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平安县市、邛海泸山创5A级景区五大建设活动联动推进。
    规划龙头。把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20项规划,形成城乡统筹、全面覆盖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体系。
城乡互动。做到市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头兼顾。捆绑投入。建立政府投入、银行融资、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林业、环保、农业、经济、水利、能源、扶贫、移民、畜牧、农机、环保、交通、城建、旅游等部门资金,集中捆绑投入城市森林建设工程。积极动员引导企业、个人、社会团体投资承包荒山造林。2007年至2009年,我市用于城市森林的总投入达到5.3亿元。今年是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冲刺之年,市财政又安排资金3亿元用于创建工作。
项目推进。以生态建设、绿化建设重点项目为载体,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工作。三年来,全市实施城区周边可视范围植被恢复、邛海流域综合治理、山地森林生态建设、三河绿化、安宁河生态治理、绿色通道、城市增绿、五彩西昌打造、天保造林、五彩农庄等一批森林城市创建工程,启动五大城市公园和十个城市小公园建设。点面覆盖。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以点带面推进创建工作。城区采取见缝插针、拓展空间办法,做好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小公园、小游园、小绿地“三小工程”。大力实施“生态细胞”创建工程,建成一批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军营,建成一批生态家园、生态小区、生态文明村。三个工业园区实施“花园式企业”创建工程,完成攀钢西昌钒钛基地防护林示范造林340亩。
    全民参与。坚持“民众参与、群众受益”原则,广泛开展最美街道、最美小区、最美乡村、最美道路评选活动。发动广大群众开展大规模义务植树及认养、捐赠活动。全市近三年义务植树300万株。广大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持率在95%以上。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绿色遵义
    贵州省遵义市副市长曾永涛
    遵义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绿化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统筹兼顾、彰显特色的理念,将义务植树与工程造林相结合,营造生态林与经济林发展并重,城市绿化与乡村绿化一体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同步发展。2008年,我们启动了建设城市森林工作,紧紧围绕“城市要生态,社会要效益,农民要致富”的主题,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城市森林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56%,建成区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6%和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47%和43.44%,人均公用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以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完善森林生态系统。我们组织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百万亩造竹、绿色通道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多项重点工程,累计投资近29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城市森林建设全面健康发展。天保工程落实天然林管护1734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72.23万亩;退耕还林造林423.7万亩;完成赤水河沿岸300里竹廊建设,造竹26万亩;百万亩造竹工程造竹190万亩;完成城市防护绿地,城市周边隔离林带建设21.3万亩。十年间,我市森林覆盖率由37.8%增加到48.56%。
    以生态创建活动为载体,改善城乡绿化环境。我们按照“以创促建,以创促管”的工作思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开展一系列的创建活动,人居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呈现出“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近三年来,市政府共投资2.6亿元用于中心城区绿化建设。完成了总面积为422.4公顷的五个山体公园建设;按照“一街一景、乔灌草结合、四季常青”的思路,完成了中华路等36条主要道路的绿化改造;立足四面环山,湘江、洛江穿城而过的城区地形特征,凸显“山”、“水”、“绿”,用全城的山来映衬绿,以穿城而过的水来提升绿。我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探索推广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现有“四在农家”创建点5500个,覆盖232个乡镇、1300多个村,受益农民达到310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59.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济南森林苗木种植销售中心
济宁市金彪园林种植基地
育美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五常市显和绿化苗木繁育基地
注册>最新加入
最新展会
网站首页  |  在线发布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注册  |  广告列表  |  汇款方式  |  投稿中心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