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已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十三五”时期林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据了解,在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基础上,2016年要停止全国所有国有林场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从2017年开始,通过协议,逐步停止全国集体所有的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
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需求与日俱增,天然林是最优质的森林生态资源,停伐顺应民意。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经济发展对木材特别是大径级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天然林停伐后,木材供给能否有保障?
对此,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表示,全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后,对木材供应影响不大。他说,我国规划了2.1亿亩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再过5至8年,可以增加9500万立方米木材供给。到2020年,我国自己能够提供55%的木材。
生态安全与木材需求,这对矛盾是如何化解的?答案正是,国家储备林制度的建立成为维护生态安全与保障木材需求的双重保障。
近几年,国家林业局相继启动实施了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建立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成立了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着力构建木材安全保障体系,根本上就是为了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木材安全形势。
进口越来越难,立足国内实施木材战略储备成共识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1. 63%,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我国用仅占世界5%的森林面积和3%的森林蓄积量,支撑占全球23%的人口对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的刚性需求,对森林资源压力巨大。
同时,我国木材消耗逐年增加,2002年消耗1. 83亿立方米,2013年增加到5. 22亿立方米。按世界人均木材消耗水平的80%测算,到2020年,我国木材需求将超过7亿立方米。而我国的木材进口量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第一大木材进口国,对外依存度接近50%,进口原木超过全球贸易量的1/30。
需求大幅增长,供应却日渐吃紧:国内天然林大径材资源采无可采;国际上大径材也日益成为战略资源,目前全球86个国家限制和禁止原木出口,国际CITS公约限制贸易的树种达220多个,依靠进口补供需缺口的难度越来越大。
迫于当前形势,立足国内森林资源培育大径材,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确保木材安全,成为各方共识。全国人大、国务院参事室、全国政协、两院院士多次牵头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报告、提案和建议。
2012年,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示范项目启动,福建、广西、广东、湖南、云南、河南、江西等7个示范省区共建成基地530万亩。这为大规模推进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提供了借鉴。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的要求,标志着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已上升为国家的重要决策,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国家林业局对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局领导深入基层调研,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要求从制度设计上谋划好这项长远工作,抓出特色。国家林业局速丰办积极落实党组要求,组织编制了《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和《2013年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25个省区6大区域18片基地,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2. 1亿亩,通过采取科学经营,着力培育珍稀大径级用材林,构建结构优化的木材后备资源体系。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木材供应能力9500万立方米,初步缓解国内木材供需矛盾。
2013年,在7个试点省区选定30个承储试点林场,首批划定国家储备林87. 5万亩,迈出了构建长效稳定的国家立木储备第一步。2014年,在开展试点基础上,把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范围从7个扩大到15个省(区、市),2014年划定国家储备林1500万亩,推进建立健全国家储备林制度体系。
2014年3月11日,唐守正、沈国舫、张齐生、孙九林、李文华、尹伟伦、马建章、李坚等8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联名致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建议。
8位院士认为,尽管木材可以进口,但生态必须靠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木材生产息息相关。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木材储备基地,培育珍稀和大径级森林资源,是提升我国森林生态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创新性举措,是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最佳结合点。
对于8位院士的联名信,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到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
近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有关要求,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方案》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目标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的国家储备林制度,加快建没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探索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话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相对于中央层面的重视,地方同样态度积极。如广西将木材战略储备的理念上升为自治区党代会意志,作出了打造全国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的决策部署。江西省委、省政府把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纳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林业发展的新亮点。
同时,国家储备林建设也获得了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新增专项投资用于国家储备林改造培育,财政部结合中央财政林业补贴资金重点安排中幼林抚育和基地造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积极支持开展贷款扶持试点,此外还争取到欧洲投资银行4亿欧元的优惠贷款,重点支持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争取到全球环境基金800万美元的赠款,用于信息系统建设和软课题研究。2015年12月,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作用,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
在各方共识下,国家储备林“落地生根”。
重视制约因素,科学培育让储备林发挥最大效益“树种较少、树径偏小”“远看满山绿、近看少良材”。这是我国大多数国有林场面临的尴尬局面。“我们可以进口点木材,但我们不能进口森林,也不能进口森林的生态效益”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说。
国家启动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项目建设,正是为了破解这一尴尬。而项目的重点是增加高价值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稀缺木材资源,既注重树木的产业属性,又兼顾森林生态功能,力求林业功能最大化。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20世纪90年代,我国借助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大力发展集约人工林。如今,这些人工林已成为我国木材供应的重要来源。良种良地良法,严格的技术规程,集约化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这些行之有效的成熟做法,也成为很多地方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的鲜明标签。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采取“普遍培养,定向选拔”的方式,选取长势旺盛的优势树苗,用油漆标注他们对于储备林有一套严格的技术规定:1. 8米以下侧枝全部修光,重点施肥,间伐4到5次,保证“目标树”阳光充足,生长空间足够……在洋口林场板桥工区储备林基地,杉木苗生长5年已超过9米,而一般杉木年均生长不足1米。
精细管理、科学培育释放的生产力,让人看到了建设储备林保障木材安全的希望。
立足国内保障木材安全,增加面积的路子恐怕会越走越窄。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增速开始放缓,同时现有宜林地2/3分布在西北、西南立地条件差的地区,造林难度越来越大,见效也会越来越慢。
出路在于提高单产目前,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生长量仅为4. 23立方米。有专家测算,如果能用15年时间尽快普及储备林建设培育大径材所采用的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每公顷森林生产能力提高到6. 7立方米,我国现有森林每年便可提供10亿立方米的生长量。
除了森林的科学培育之外,还有哪些制约因素?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巫待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林区道路普遍不畅通,明显制约储备林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其产能发挥,也让其面临投入高、风险高的境况广西国有林区道路密度仅0. 56米每亩,这其中来达国家公路技术标准的等外公路占了八成。专家估算,要充分发挥森林产能,林区道路密度应不低于8米每亩。
扶持政策不太给力。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投资回收慢,同时良种、种苗供应也不足。目前国家每亩500元的补助标准偏低,对社会主体参与的吸引力明显不够。国家应考虑设立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同时整合其他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短期的木材供应得不到解决,木材的长期储备就无法实现。树种选择上,储备林应短、中、长周期相结合,以短保长。目前我国木材自给能力严重不足,按树、杉木、马尾松、毛竹等短周期速丰林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支撑。但国家现行的造林和抚育补贴政策没将短周期用材林纳入进来,而且都规定造林后10年内不得采伐,这都不利于发展速丰林,也不利于保障木材安全。
国家林业局速丰办副主任黄采艺介绍,目前森林抚育间伐蓄积消耗与主伐一样,都纳入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严格管理抚育间伐占用限额指标,间伐材小,价格也低,经营者都想将有限的采伐指标用于主伐,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回报,不愿开展抚育间伐。这对于储备林建设中通过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明显不利。
这些制约因素也引起了国家重视近日出台的《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明确提出,坚持立木储备,通过实施高效可持续经营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坚持科学经营,推广良地、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培育模式。
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全局意义的全新工作,我们期待短板补齐,真正实现木材战略储备的目标任务。
资金投人受限,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造林可解根据《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规划》,到2020年,要完成营造用材林1400万公顷、年增加木材供给能力9500万立方米的目标,需要投入至少2126亿元资金,建设期内年投资规模在266亿无以上。这么大的投资单纯依靠政府投人并不现实,引进和利用社会资金成为必然选择国际金融组织货款项目林,也正成为木材储备融合发展的新阵地。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提出,要创新融资机制,发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设计长周期优惠金融产品,开展PPP建设模式示范试点,并积极争取包括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各类外资货(赠)款,支持国家储备林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
1985年,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落地中国〕这是我国林业首个国际金融组织大型建设项目〔随后,亚洲开发银行货款项目、欧洲投资银行货款项目、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相继在我国实施,成为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2013年,我国启动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项目,着手划定国家储备林,从长远角度、战略高度谋划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正处于成熟期、管理严格、长势旺盛的国际货款项目林,自然成为木材战略储备的经验来源和资源基础。
“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能有效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这与国际金融组织货款项目帮助成员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减轻贫困和保护环境目标一致,是今后我国林业与国际金融组织项目合作的主导方向。”国家林业局速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造林最直接的好处是资金支持〔2013年底,经过反复沟通和多方争取,欧投行气候变化框架结余贷款1. 5亿欧元最终同意全部用于林业项目。〕连同之前林业框架货款2.5亿欧元,欧投行林业贷款总规模达到4亿欧元,成为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安排项目最多、与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结合最紧密的国际货款项目。新争取的全球环境基金赠款800万美元,也用干支持河南、福建、广西和海南4省区开展国家储备林试点。
据统计,仅2013年,7个国家储备林试点省木材基地利用国际金融贷款投资3. 27亿兄,建设面积24384公顷〕今后几年,木材基地建设可以利用的世行、亚行及其他国际组织项目资金达12. 5亿元,可以建成木材基地近13万公顷,其中长周期珍贵用材林1. 7万公顷。
“国际金融组织货款项目具有准公共财政资金性质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货款发展国家储备林,既尊重了贷款人的市场主体地位,又较好地体现了政府对国家储备项目的鼓励和扶持作用,在支持珍稀大径材建设方面具有商业资本不可比拟的优势。”国家林业局速丰办负责人说。
除了显而易见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理念、技术、管理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优势同样不容小觑像起源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森林认证、林业碳汇以及报账制等做法,都在国际金融组织货款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这也是从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伊始,国家林业局党组就从大局和战略高度推动基地建设与国际金融组织货款项目经验深度融合,并让管理利用外资最有经验、实施外资项目最多的局速丰办负责基地建设的原因所在。
推动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经验深度融合,国家林业局提出坚持“以内领外,以外促内,为我所用,用我所需”的原则,要求国际金融组织货款项目突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的战略意图,增强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的主动性和服务能力,发挥国际金融组织货款项目资金、技术、政策和管理优势,把项目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放在珍稀大径级用材林建设上,推动国际金融组织货款项目与国家储备林建设相互融合,同向而行,同力而为,共同发展。
江西是亚行贷款和欧投行货款项目最早实施的省份,在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中借鉴国际金融组织货款项目经验,对项目工程质量各个层次(县、场、工区、实施主体)、各个环节(设计、施工、验收)、各工序(种苗、清山、整地、打穴、表土回填、栽植、抚育、施肥、管护)都提出了具体的质量指标与要求,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同样有20多年利用外资发展林业经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中主要借鉴和利用了世行货款项目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管理上,参照世行货款项目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设计的做法,在木材基地建设项目申报过程中由建设单位提出建设规模、建设模式以及树种,使项目建设更具可执行性;借鉴世行项目“先垫付、验收合格后再支付”的造林报账办法,采取了分期拨付的方式,保证了木材基地建设的质量。
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划定国家储备林需要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鼓励多种主体积极参与,特别是利用国际国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才能将木材战略储备项目做大做强,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可采可用的优质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