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在打理花木。吴刚/摄
30年前,江津区杜市镇梅湾村农民熊建国从外省引进了一批杜鹃花,成为了全村首个农民老板。
30年来,这些杜鹃花在当地“越开越艳”,杜市镇因此成为全市最大的杜鹃花生产基地镇,170名农民当起了苗圃老板。
个体“发力”
1987年,熊建国在海拔600多米的湘萍村建起了3亩苗圃种植杜鹃花。当时湘萍村不通公路,杜鹃花要靠肩挑背负运下山,再转卖到江津及周边区县。
1997年,杜市镇政府在210国道旁协调了10亩土地,帮助熊建国建起了杜鹃花大棚培育基地。渐渐地,熊建国的花木产品不断升级,相继引进了红继木等10多个品种,基地面积也渐渐扩大到200多亩,还先后聘请了100多名农民到苗圃打工,并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大家。
2003年,看着自己的产业越做越红火,熊建国决定帮助在自己基地务工的农民创业,并计划大家一起用10年时间发展花木5000亩。
湘萍村的毛德权就是最早跟着熊建国创业的30多个农民之一,目前他种植了16亩杜鹃花、红继木、茶花等苗木,平均每亩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
“我父母是熊建国的徒弟,我则是他的徒孙,这几年我也带了10多个徒弟。”和毛德权一样,湘萍村32岁的岑万平跟着父母种起了100多亩花木,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女老板。去年,岑万平的销售额超过200万元,获纯利润80多万元。
企业“接力”
“熊建国一生都在创业,从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只可惜2006年的一场车祸,让他没能看到愿望实现的那一天。”毛德权哽咽着回忆。
正当大家为失去主心骨而丧气时,杜市镇召集“智囊团”为花木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大家认为个体苗圃“小打小闹小收入”的模式无法形成规模,应该走上“资本+技术”的企业经营发展之路,引进企业驻村兴业。
很快,在外创业的易治林受邀多次实地考察后,在杜市镇成立了园林绿化工程公司:一边发展500多亩的花木基地,一边往各大城市绿化工地推销杜市镇的花木。
外地老板蔡春伦也慕名前来,在胡家村成立了花木公司,流转了500多亩土地,种植了20多个品种的花木,还成立了花木种植合作社,带动散户农民种起了1000多亩花木。
辛全回来了、岑学峰回来了、曹强回来了……杜市镇一大批外出务工的青年纷纷返乡创业,当上花木老板。
旅游“助力”
杜市镇政府也努力为花木产业“助力”。从2011年开始,该镇每年举办一次花木旅游文化节,打响了杜市花木的知名度,花木售价成倍增长。其中,一株红继木的售价就由2011年的0.5元涨到了现在的3元左右。该镇还投资5000多万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基地周边种下200亩桃树、100亩梨树、420亩樱花树等发展乡村旅游。
如今,杜市镇花木产业的种植面积近2万亩、种植品种多达120多个、种植企业50余家、种植大户已达170余户、散种花农1600多人,成为我市最大的杜鹃花和红继木基地镇,产品热销重庆、贵州、湖北、四川等省市。去年,杜市镇花木产值达3亿元,吸引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