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吴家场村枫景田园紫荆专业合作社的树苗几乎无人问津;中江县瓦店乡栖云村红橡林合作社的20万株树苗却即将被抢购一空。
同样的行业,同样的销售旺季,为何前者苦苦支撑,后者却能引爆市场?3月7日至8日,记者对两地进行实地探访。
□黄大海 本报记者 王成栋
过了销售黄金期
景观树苗遇上“倒春寒”
3月8日傍晚,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成都平原将遭遇“倒春寒”。
枫景田园紫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春风走进苗圃,将大棚一一盖上。忙活的瞬间,他自问自答:“猜猜有多少棵苗子?13万棵!”瞬间脸色骤变:“多有啥用,卖不脱变不成钱!”
胡春风的苗圃,面积有3公顷,里面挤满了一米多高的香樟、皂角、银杏、紫荆和桂花,这些树木早已到了移栽期。但开春以来,他还没卖出去一棵。这让他承受着极大的资金压力。他给记者算了笔账:苗圃有8个工人,每人月薪超过3000元,当地土地租金是3万元/公顷·年,外加施肥、浇水等各项开支,每公顷苗圃月开支近万元。
作为村里乃至整个温江最早一批花木从业者,胡春风还记得10多年前的春季,拉树苗的卡车一直排到村口的公交站。想早点装车的司机不仅不讲价,还私下给苗圃老板塞上一桶茶叶或一条烟。那时候,苗木纯收益达到15万元/公顷·年,“一亩苗圃顶上十亩水稻”。
渐渐的,吴家场村从事花木种植的农户达到57家,树木保有量超过千万株,都是景观绿化树苗。市场旺盛的需求催热整个温江区,2013年前后,当地种植面积突破一万公顷,“西南最大花木基地”等名号纷至沓来。
抓住政策机遇期
经济林木“傲气”十足
就在胡春风哀叹的前一天,红橡林合作社负责人刘坚正筹划着“涨涨价”——一株高两米的红橡树苗售价已经提至30元/株,仍然供不应求。此前,合作社培植的核桃、花椒、梨树等经济林木,也早被一扫而空。“我们自己还承包了几百亩山场,没来得及绿化,打算不卖了。”面对各路求购者,刘坚“傲气”十足。
2014年,刘坚和丈夫在中江和阆中先后承包两片荒山造林,并布局苗圃8公顷,其中红橡树苗圃6.6公顷。两年过去,20万株红橡树苗已经进入移栽期。她合计了一下账目:承包土地成本是4500元/公顷·年,两年来,算上人工和育苗成本,总计投入不过400万元。按照目前的售价,仅苗圃这一项,纯收益就在200万元以上。
作为速生树种之一,红橡树一般8年即可采伐,按照现在价格,产值可达12万元/公顷。换算下来,每公顷的年产值达1万元。而核桃、花椒、梨树进入丰产期后,每公顷产值在4.5万元以上。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红橡林在四川适生区较广,近期随着退耕还林扩容等政策不断推出,其价格有望进一步攀升。
除了本身经济价值高,刘坚坦承,自己抓住了“四川造林绿化新趋势”——经济林木关注度越来越高。仅仅3年,林业产业政策对于经济林木的“偏好”就有多次:新一轮退耕还林不再限制经济林和公益林比例;鼓励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把核桃等经济林木列为扶贫攻坚重点……
谈起国家及省市相关林业政策,刘坚说得头头是道,“四川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是350万亩,现在又要扩大,马上又要开始绿化全川,老百姓肯定愿意种经济林噻,我的苗圃都是经济林。”
专家观点
种苗市场需要一次供给侧改革
省林业厅种苗站副站长冯德宾认为,现在有个热词叫供给侧改革。这样的改革,四川苗木市场同样需要。
长期以来,四川苗木产业大而不强,同质化严重、科技含量低、成本偏高。市场一旦波动,寒意便最先感知。
胡春风的遭遇,就属于典型的产能过剩。在房地产进入“去库存”为主的市场阶段后,传统的绿化景观苗木需求市场或将持续低迷。希望苗木从业者们及早转型、差异化布局,同时及早实现产业转移,降低用工、用地成本,不断提高种苗科技含量,惟其如此,四川种苗行业才能在“倒春寒”中,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