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指出,将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建设将开始“动工”,绿化建设也将向城市周边延伸。基于地区的经济限制及城市规划建设方向,笔者认为,这些地区在树种的选择上不会偏离“本土特色”、“经济”这两个根本因素。
绿化+乡愁=乡土树种
城镇尚未完全褪去乡村的影响,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有很多我们没听过,而原本极具当地特色的植物。看到这些植物,老人们想起一些往事,这些老人们的往事就组成了一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就构成了客居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为了经济而放弃环境的现象司空见惯,工厂不断增多,高楼不断立起,而绿树不断倒下、不断消失。也无怪乎,习近平主席会发出“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村和农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这样的感慨。
乡土树种代表自然风貌、文化内涵,具有种源多、来源广、适应性强、易于成活、容易成林等优点,特别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特色。不仅是对本地人,对入境的外来人员也是一个较强的感官冲击,以后提到某种植物就想起某个地区,就好像樱花之于日本。
当然,绿化种植也不仅仅是周围的居住环境,还有连接各地的道路,坐在车上看着两旁的景色心就暖了,因为知道快到家了。所以在行道树的选择上,也不要只顾美观去种植一些高大上的树种,而要从本土特色、景观功能、生态功能等角度多方面考虑。
绿化+经济=经济树种
城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的过度型居民点,在考虑到以人为本、美化绿化等城市绿化特点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经济、实用等问题。
我国规定,县及县以上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都是城镇。最高50%的农业人口决定了当地的经济不可能完全依赖工业经济或是农业经济,广大的中小城镇更多的要依靠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经济。
建筑和农作物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做载体,而城镇向城市过度,土地资源不断被压缩,可用土地不断减少。绿化也要占用部分土地,因此在规划的时候,把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将绿化植物作为第二产业的原材料,从而赋予其新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乡镇公路线长量大,每公里可种植几百颗树木,两旁种植绿化树更应注重其经济效益。比如绿化果树,叶、花、果均可赏,拉长观赏期的同时,也为当地增加了经济收入。在湖南农村,一些体现当地特色的果树如乌桕、香泡、酸橙、柿等,已成为农村道路的行道树;广西也于近日出台了“公路果化”指导意见,并将在全区推广这一模式。
因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来绿化果树的市场行情不断上扬,如山楂、柿子、樱桃等苗木销量节节攀升,预计未来行情将继续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