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属于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多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仅为378.5毫米。10年前的呼和浩特,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严重。如今的呼和浩特,建成区绿地面积增长到2.65倍,公园绿地面积增长到4.34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青城”,并赢得了“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十大省会城市”等多项荣誉。这之中,少不了园林工作者不断深化绿化建设的身影,也少不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条例做“绿色后盾”,从而终于成就了一座绿量均衡、精品突出、文化丰富、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
自建设“活力首府、美丽首府、和谐首府”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的全面提升阶段以来,我市全面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编制实施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科学构筑了“一核、二带、五区、多廊道”的总体格局。即“一核”——中心城区范围内的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二带”——大青山地区防护林带和沿黄防护林带;“五区”——武川县、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5个旗县以及城区和近郊区周边村庄的绿地集中区;“多廊道”——道路、河流两侧的绿化防护景观带。
近10年,在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地处塞外少雨地区的呼和浩特,生态环境已基本形成了以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公共绿地为“面”,城市道路绿化为“线”,街头绿地、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为“点”,点、线、面相衔接的绿地系统,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物种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城区与郊区有机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绿化网络。让园林建设风格更为多样化。
2012年,市政府正式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的目标,健全、完善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机构组成和行政职能。2014年,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园林绿化管理制度和条例。让园林建设更具条理化。
逐年增加园林绿化建设资金。其中,2011年至2014年,共投入园林绿化建设资金59.61亿元、园林绿化维护资金12.05亿元。建立了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系统和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模式,园林城市的轮廓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