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招标  苗木  广东  种子  银杏  山东  绿茵  北京  法桐  造林 

制度建设与乡村景观

   日期:2015-01-28     来源:互联网    浏览:85    评论:0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讨论对象,谈论乡村景观的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对于乡村景观的关注以及不同形式的介入愿望。作为一个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从业
     作为一个讨论对象,谈论乡村景观的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对于乡村景观的关注以及不同形式的介入愿望。作为一个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从业者,这种谈论或许与潜意识里地域乡土文化的抢救、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或者更时髦一些,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相关联。但是这种介入愿望本身,往往是从他者和旁观者立场出发的一种行为,虽然具有积极的正能量,也不乏力不从心的尴尬。这种尴尬在于,我们看到了很多(问题),但能做的有限。

以积极介入的态度作为讨论的出发点,按照影响乡村景观现状的不同社会背景因素,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角度,可将乡村景观介入方向分为“保护”、“补缺”和“添彩”几个方面。

在保护层面,通常谈起乡村景观,我们就会联想到江西婺源的青瓦白墙和油菜花、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或者新疆哈纳斯白哈巴秋季的多彩美景。上述这些乡村景观的所在地,许多已经形成旅游导向的发展模式,规划设计角度要做的,就是新建旅游设施与环境的关系、旅游设施规模的控制以及建筑风格的协调等问题。对于这类景观,真正的问题不是现有成熟景点乡村景观的保护问题,而是各地在按照人文、自然景观等分类调查基础上,将尚未商业化但存在因经济发展而面临破坏、消失的乡村景观以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方式保护起来。以笔者曾经调查的陕北榆林小纪汗村为例,原有基于传统农业基础上的渠、水、林、田、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沙漠乡村景观,因为养殖业和煤矿餐饮服务业的发展,景观质量明显退化。其深层原因在于动物养殖排泄物所造成的浅层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随意搭建猪圈所造成的原有村落景观结构的破坏。对于这些问题,单凭规划设计层面的技术措施不足以解决问题,在制度层面,村庄是不是必须要有整体性空间规划、谁来出钱、如何与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这些都需要配套的乡村规划制度和财政支撑制度等配套措施来解决。

在补缺层面,面对淮河沿岸的癌症村和华北农村地下的“红豆水”,乃至湖南广东的镉大米,作为规划设计从业者,如果不考虑乡村周边因为工业化而导致环境污染的这一社会背景因素,乡村景观这个话题就会显得轻浮和华丽。目前来看,我国中东部乡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将乡村景观这个话题遮蔽于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直面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其纳入到乡村景观的关注视野,力所能及地以村落和更大尺度的乡域、镇域为单位,从制度和技术规范层面将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纳入到乡村景观改善内容之中,釜底抽薪,抓住影响乡村景观的外在形象的内在原因,消除影响乡村景观的负面因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添彩层面,相比于乡村景观的保护和补缺,基于现有寻常乡村景观的提升改造是更加常见的情形。以中东部平原农业区为例,乡村景观首先表现为村落、农田以及防护林的整体互动关系。其次是村落、农田、林带各个景观要素的景观效果。这些高密度人口区域的乡村景观,也是我国最具现实意义和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第一个层面,需要增加“四旁林”在整个乡村土地面积结构中的比例,改善农业区村落的整体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比如目前北京平原绿化造林项目所做的努力;第二个层面,在发达地区,邻近城镇的乡村,通过城乡统筹,建立完善的垃圾和污水处理体系;在第三个层面,也是最重要的层面,就是需要市政、规划、林业和农业等部门,以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形式,统筹协调,形成多部门协调的制度化乡村景观治理资金投入体系,解决乡村景观发展中的问题。

从上述情形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景观是乡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变迁过程,而不仅是诗情画意的视觉和景观方面的保护和打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乡村景观保护、修复乃至新生这个话题,相对于技术层面的改造和保护,制度建设和规范完善层面的意义更加重大。

因此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关心和介入乡村景观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于,除了作为一个群体在专业技术层面的个体努力外,大家一起来推动制度和规范层面的一些东西,共同促进乡村景观建设和保护工作,这一点或许更加重要。

巨变中的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应当在城乡之间定位
 
(1)在人与自然之间定位。如果说森林代表了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代表了人工环境,那么,乡村就处在人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区域——田园乡村生态系统,其外表就是乡村景观。森林中不宜居,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走出森林的过程。城市是人类创造财富和居住的机器,恶化的环境也不宜居。乡村兼有二者的优点。她接近自然,尺度宜人,发展适度,有机循环。人们改造利用了自然,而没有破坏自然,形成“诗意栖居”的模式。相对于城市中的建设大革命,乡村则更多地保留了宜人的生态、景观和文脉。

(2)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定位。对城市发展支撑最强的是乡村:为城市化提供土地空间资源和能源,以及最好的人力资源。对乡村景观破坏最大的是城市:通过商品扩散垃圾,通过减负直排污染物。如果不能摆脱城乡二元论,城乡的长久不均衡发展将物极必反。希望逃避城市环境病、对乡村景观有需求、有交通能力的居民,必然先从大城市中心向外“溢出”,形成人才、资本、财富的逆向城市化,继而形成对乡村景观需求最强烈的人群。

(3)在风景与人造之间定位。大自然的外貌叫做“风景”,城市里的外表叫“人做”,乡村的面貌可以叫景观。大城市服务体系健全,但环境很难宜居;乡村非常宜居,但设施体系不健全。大城市健全了服务体系,同时又享有乡村的生态景观环境,在古代中国仅推出两个理想城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城市居民以乡村一日游、周末两日居,或是别墅定居的方式享受乡村景观,会使城市“大饼”越摊越大,最后形成基础设施的过重负担。

2、乡村景观应当在生产和生活之间定位
 
(1)“农村、农业、农民”三位一体。贵州黔东南地区诸多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风景资源,大多是由少数民族为主的农民、在山林背景下的田园农业、民族村寨为主的农村有机构成了特色的风景资源。反之,如果我们用风景资源的目光解决我国“三农”的发展问题,那么她就成为一个乡村景观资源培育的机会。

(2)人与自然关系的表里相应。乡村景观不是自然景观,而是在自然的背景下,人与自然发生互动关系时的外貌表现。其内在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保护、理解、适度改造与合理利用。乡村景观里包括自然、农田和村庄等多种生态系统,因而呈现出景观多样性。如果乡村的内在机制不合理,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方式有问题,其外貌景观就不可能健康和谐,魅力持久。

(3)乡村景观本质是经济作用。经济作用过强,就是城市景观;经济作用适中,就是乡村景观;没有或很少的经济作用,就是自然景观。人类因经济需求而向自然索取,乡村景观因其所在的道路交通便利条件、居民拥有的经济实力和地域的文化习俗而丰富多样。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乡村景观的变化程度更是与小区域的经济波纹呈正相关关系。

3、乡村景观应当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定位
 
过去,离开城区到处都是田园乡村景观的时候,乡村经常作为贬义词。现在,当原真质朴的乡村景观越发稀少时,乡村变成了褒义词。乡村景观是城市大众居民的对“桃花源”的再现,要花钱消费才能获得享受。从感情上讲,中国人往上两代人大多是农民出身,离乡后必然人心思归。事实上,乡村景观存在3个层次:

(1)人化层次。暂短享受乡村景观是现代生活中最靠近“天人合一”的大众生活方式。然而“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景观,往往止于居民的日常使用功能,缺少环境和精神附加值。住宅的商品价格较高,景观欣赏价值较低,缺少乡村自身的景观特色。

(2)诗化层次。传统的乡村聚落是城镇发展的早期形态,具有风水诗意、田园画境、在乡村歌曲中传唱的景观,是在宜居“人化”基础上的价值提升。客观地说,许多传统乡村住宅大多已经不适宜现代生活,其作为商品的价格降低,然而附着其上的审美的价值大大提升,传统乡村是人的回归,理想的回归,这构成了乡村景观的魅力所在。

(3)神化层次。乡村景观的形成既在无意中,也在感情里。有些乡村景观潜力无穷,由乡村日常的物质和精神功能需要和农民世代劳作的信息积累,厚积爆发,质变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比如201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南哈尼梯田,以及之前列入国家遗产名录的黎坪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

4、结论

乡村景观是城市的童年,是宜居的理想,是文化的传承。在研究乡村景观时,不能够片面地就乡村而乡村,就景观而景观,只有整体把握时间与空间、资源和市场,统筹城乡规划,协调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调整乡村自身的生态、文化和景观的关系,才能使乡村景观走向从人化、诗化、神化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之不仅仅是旅游装饰的“外壳”,更要成为真实的生活创造。只有到这时,才是乡村景观的复兴和繁荣。

城乡一体化背景的乡村景观价值探讨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人类与自然环境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包含了与之相关的生活、生产和生态3个层面的要素:区域生态、山林田园、滨水地区、城乡发展区、特色村落和聚落建筑、农业园林、种植养殖景观以及民俗、民族服饰、特色传统技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等整体景象。乡村景观的时间性与历时性使其在社会发展的步调中不断演化与推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也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景观类型。长期的城乡二元制分割使得乡村资源一方面被城市侵占但无法合理得到利用;另一方面乡村自组织机制瓦解令乡村景观丧失,二元制的城市管理过于强调建成区内部城市与绿地景观的控制而忽略了对郊野与乡村地区生态绿地的管理。

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策略的指导下,乡村成为与城市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重要区域,乡村的绿地与景观越来越为城市居民所共享。作为一种参与性的游憩地,区别于一般的游览型风景区与城市公共空间;乡村景观以地域性的自然山水农田、果园等景观为基底,以农事参与为活动本体,以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与乡土情怀,为久居于高楼林立地区、高度同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市民提供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具备对城市地区强烈的吸引力,而区域的日趋一体化呼吁一种连续的城乡景观。

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国策,“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目标,乡村规划与美丽乡村行动在全国开始兴起与延续。“十二五”期间,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继而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从2011年开始也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海南省也明确提出将以推进“美丽乡村”工程为抓手;最近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未来5年打造独具魅力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战略部署,要求新三区两县打造5个“美丽乡村 美丽中国”示范区。“美丽乡村行动”再一次引起对乡村景观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变着城乡之间的关系,乡村景观被更多地赋予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并发挥了较“传统乡村景观”更丰富的价值体系:生态支持价值、生产价值、文化与生态体验价值、审美启示价值等。

(1)乡村景观对城市的生态价值。从整体生态格局上说,乡村包围着城市,限制城市无限扩张的范围,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城乡交错带中的乡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多样性更高,具有更丰富的景观生态格局,在城市外围形成绿圈,在城区形成“绿心”,发挥 “绿肺”的生态作用。广阔的农田、成片的果林、苍翠的青山、碧绿的溪流、散布的聚居点,形成天然和谐完美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生态格局。

(2)文化与生态体验价值。城郊乡村满足居民理解大自然、熟悉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心理需求。长期居住于城市的居民享受着城市带来的便捷与繁华,但同时发现这由高楼、汽车和人流组成的城市空间是如此的雷同、生硬和单调,因此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回归那单纯而快乐的生活。而乡村坐拥秀美的湖光山色,以农户聚居点为主体,因地制宜构成村落,其最大的特点是和谐与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深受城市居民青睐。

(3)传承历史文化价值。原生文化的保留地,弥补城市地域文化的缺失。以一个几乎相同的标准建设的城市,大同小异,千城一面,造成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的一种地域文化的缺失,不管生活在那个城市,追求的价值趋同,在城市空间及文化感知上说,差别不大。而乡村受城市影响较小,其主要的影响因子依旧是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因而从民居到饮食、服饰,从语言到宗教,从民俗到宗法制度都散发出浓郁而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因此到乡村去感受生活恰恰能够弥补城市的地域文化缺失。

(4)农耕生产体验基地。乡村是传统人地关系的综合体,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种田人羡慕读书人,读书人则羡慕种田人”,人们常常不满足自己当下所处的境遇,当人们在城市中工作久了,就渴望农村的生活,因而网络版的“开心农场”深受人们的热爱。乡村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事活动为主体,融生活与生态于一体,以此为核心,建设以自然、生产、休闲、康乐为主体的乡村体验园,包括农作物耕种、果园采摘等活动,普及人们农耕知识。

(5)审美启示价值。乡村往往是文化的诞生地与溯源地,乡村诗画的创作与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思维认识与升华的二次景观,乡村的自然生态之美、地域之美、民俗之美、生产之美将继续为创作提供无尽的灵感源泉, 嬗变中村落以一种外向性与时代性继续演绎着城市不可取代的审美地位与价值。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济南森林苗木种植销售中心
济宁市金彪园林种植基地
育美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五常市显和绿化苗木繁育基地
注册>最新加入
最新展会
网站首页  |  在线发布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注册  |  广告列表  |  汇款方式  |  投稿中心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