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招标  苗木  广东  种子  银杏  山东  绿茵  北京  法桐  造林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建设重点

   日期:2015-01-27     来源:互联网    浏览:115    评论:0    
核心提示:2012年,国家林业局印发了中国花卉协会编制的《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规划》中用很大篇幅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
 2012年,国家林业局印发了中国花卉协会编制的《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规划》中用很大篇幅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这是各地开展花卉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依据。
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强管理,提质量,惠民生”理念,以发展现代花卉业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花卉产业发展方式、提升花卉产业质量效益为主线,以实现兴花富民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做强花卉种植业,发展花卉加工业,培育花卉服务业,着力构建全国花卉产业发展六大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贡献。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和调控,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坚持适度规模与提质增效相结合。保持适度的种植规模,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努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科教兴花、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产业集聚,结合城市群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和巩固高效花卉产业带、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提高产品附加值。坚持立足内需、扩大外销。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内需。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花卉,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发挥花卉产业优势,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兴花富民;发挥花文化优势,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绿色和美化优势,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发展目标
着力推进现代花卉业建设,着力提升花卉质量效益,花卉品种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先进实用配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市场流通体系基本健全,花文化体系初步构成,基本实现花卉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区域化、服务专业化。
我国现代花卉产业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15年:花卉种植总面积稳定在130万公顷左右,销售额达到1700亿元,总出口额10亿美元;培育产值超亿元花卉企业20个;新增就业岗位150万个;现有花卉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主要商品花卉品种国产化率明显提高;花卉标准体系基本健全,产业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花卉信息指导和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全国花卉信息网络初步形成,花卉供求信息网络和价格指数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国家重点花文化示范基地50个;重点培育全国综合性和专业性花卉品牌展会10个。
第二步,2016-2020年:种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培育产值超亿元花卉企业30个;新增就业岗位300万个;现有花卉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主要商品花卉品种国产化率大幅提高;花卉标准体系健全,产业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花卉产业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国家重点花文化示范基地50个(见表1)。
产业布局
依据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和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水平及新农村建设,参照相关规划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和青藏高原7个花卉产业发展区,并依据各省(区、市)提供的相关资料,确定各区域发展重点。
生产布局
华北花卉产业区:本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7省(区、市),拥有京津冀、山东半岛和中原等3个城市群,其经济较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人才优势明显,有较为完善的花卉生产设施,花卉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重点发展牡丹、芍药等特色花卉,红掌、蝴蝶兰、竹芋等高档盆花;鼓励发展国槐、刺槐、月季等绿化观赏苗木和观赏蕨类植物,菊花、百合、彩色马蹄莲等出口型切花,辛夷、山茱萸、玫瑰、金银花等食用、药用与工业用途花卉;因地制宜发展麦秆菊、补血草、万寿菊等花卉种子。
东北花卉产业区:本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拥有辽中南、哈尔滨、长春等3个城市群,其经济较发达,生态环境良好,区域花卉特色鲜明,长春君子兰、凌源鲜切花等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重点发展君子兰等特色盆花,唐菖蒲、百合、彩色马蹄莲等花卉种球和切花;鼓励发展万寿菊等工业用途花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宿根性野生花卉资源。
华东花卉产业区:本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7省(市),拥有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长株潭、合肥等4个城市群,其市场经济发达,民营资本雄厚,花卉产业基础良好,特色产品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是我国花卉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重点发展香樟、桂花、茶花、玉兰、龙柏、樱花、红花木等绿化观赏苗木,国兰、热带兰、凤梨等高档盆花;鼓励发展石蒜、康乃馨等花卉种球种苗;因地制宜发展五针松、罗汉松、杜鹃等盆景和造型苗木,百合、康乃馨、非洲菊、杨桐等切花切枝,金边瑞香、观赏竹和蕨类等特色植物,铁皮石斛、杭白菊、玫瑰等食用、药用和工业用花卉。
华南花卉产业区:本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4个省(区),拥有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等两个城市群,其经济较发达,生态环境良好,花卉生产经营水平较高、市场营销能力强、对外商贸往来频繁、产业竞争优势较强,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重点发展天南星科、竹芋科、龙舌兰科等观叶植物,国兰等高档盆花,棕榈科等热带亚热带绿化观赏苗木,小叶榕、异叶南洋杉、苏铁等出口盆景;鼓励发展热带兰花,散尾葵、富贵竹等切叶切枝;因地制宜发展水仙花和观赏蕨类植物。
西南花卉产业区:本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拥有成渝城市群,其自然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花卉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产品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重点发展月季、康乃馨、百合等鲜切花,银杏、桂花等绿化观赏苗木;鼓励发展花卉种子(种苗、种球);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杜鹃花、茶花和国兰等野生花卉资源。
西北花卉产业区:本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4省(区),拥有关中城市群,其幅员辽阔,气候干燥,花卉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薄弱。
重点发展百合、大丽花、三色堇等花卉种子(种苗、种球);鼓励发展唐菖蒲、百合等切花;因地制宜发展红瑞木、丁香、榆叶梅等绿化苗木,玫瑰、薰衣草等食用、药用与工业用途花卉。
青藏高原花卉产业区:本区包括西藏、青海两省(区),气候类型独特,高山花卉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
重点发展百合、唐菖蒲、郁金香等种球和切花,高山杜鹃、报春花和龙胆花等高山花卉;鼓励发展虎头兰、绣球花、大百合花等盆花;因地制宜发展雪莲花等药用花卉。
市场布局
花卉产地市场:主要有太原、常州、漳州等13个市场,它们的生产种类、辐射区域各有不同。
太原:重点辐射华北地区和北京周边地区,以批发开花植物、花卉种子、种苗、种球为主,兼营盆栽、切花、观赏苗木。
常州:重点辐射华东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销售苗木为主,兼营盆花与切花等。
南通:重点辐射华东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销售苗木为主,兼营盆花与盆景等。
杭州:重点辐射华东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销售暖温带或亚热带绿化苗木为主,兼营盆花与切花等。
合肥:重点辐射华东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销售暖温带绿化苗木、盆景为主,兼营盆花与切花等。
漳州:重点辐射华南地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以批发中小型盆景、盆花、室内观叶植物和组织出口为主,兼营切花和热带亚热带绿化苗木等。
潍坊:重点辐射华北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以销售温带绿化苗木为主,兼营盆景与盆花等。
许昌:重点辐射华北地区和中原城市群,以销售温带绿化苗木为主,兼营盆花与切花等。
武汉:重点辐射华东地区和武汉城市群,以销售亚热带绿化苗木、盆景为主,兼营盆栽植物。
长沙:重点辐射华东地区和长株潭城市群,以销售暖温带或亚热带绿化苗木为主,兼营盆花与盆景等;
广州:重点辐射华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批发盆花、室内观叶植物、高档绿化苗木为主,兼营切花、中小型盆景和热带绿化苗木等,带动出口。
成都:重点辐射西南地区和成渝城市群,以销售暖温带绿化苗木为主,兼营盆景、盆花与切花等。
昆明:重点辐射西南地区,以批发鲜切花为主,兼营绿化苗木、盆花与切花、球根等,带动出口。
花卉消费地市场:主要有北京、沈阳、上海等8个市场。
北京:华北地区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切花、盆花等花卉产品的集散中心,北京地区的物流配送中心。
沈阳:东北地区和辽中南城市群的盆花、切花、盆景等花卉产品的集散中心,沈阳地区的物流配送中心。
上海:华东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切花、盆花等花卉产品的集散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配送中心。
郑州:中部地区和中原城市群的绿化苗木、盆花、切花、盆景等花卉产品的集散中心。
武汉:华中地区和武汉城市群的绿化苗木、盆花、盆景、切花等绿化苗木、花卉产品的集散中心。
广州:华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盆花、盆景、切花等花卉产品的集散中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配送中心。
重庆:西南地区和成渝城市群的绿化观赏苗木集散中心,重庆市及周边地区的物流配送中心。
西安:西北地区和关中城市群的盆花、盆景、切花等花卉产品的集散中心,西安市及其周边城市群的物流配送中心。
科研布局
依托花卉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整合科技资源,鼓励科研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花卉科研协作网络,推动科研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在全国建设12个花卉研发中心。
北京花卉研发中心:以温带观赏植物为中心,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技术开发,就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针对涉及全国花卉产业链整体效益的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包括市场、物流、信息、标准、品种保护、花艺、文化创意等。
太原花卉研发中心:以盆栽、切花植物为重点,充分利用野生观赏植物基因资源,开展新品种选育推广。
沈阳花卉研发中心:以冷温带或寒带观赏植物为中心,特别是针对耐低温绿化苗木、切花和盆花的资源利用、品种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研究。
上海花卉研发中心:以暖温带观赏植物为中心,研发产业化技术,特别是针对切花、盆花种苗生产和检验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针对涉及花卉市场、物流、零售、花艺、出口等环节的共性问题开展公益性研究。
南京花卉研发中心:针对观赏苗木、切花和盆花的资源利用、品种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重点研究球根花卉及菊花品种、产品、市场、物流、出口等方面的问题。
杭州花卉研发中心:以暖温带、亚热带观赏植物为主,特别是针对绿化苗木和盆花的资源利用、品种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郑州花卉研发中心:以南北过渡带观赏植物为中心,特别是针对“南花北移”、“东花西送”和具有地方特色花卉资源利用、品种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武汉花卉研发中心:以南北过渡带观赏植物为中心,主要针对花坛花卉、蕙兰的资源利用、品种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广州花卉研发中心:以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为中心,研发产业化技术,特别是针对盆花、观叶植物、切花、绿化苗木的规模化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重点研究花卉市场、物流、出口等环节的共性问题。
海口花卉研发中心:以切叶、热带观赏植物为中心,特别是针对东南亚优势绿化苗木和地被植物资源利用、品种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研究。
昆明花卉研发中心:以温带、亚热带、热带观赏植物为中心,特别是针对切花和盆花的资源利用、品种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切花产品的市场、物流、出口等环节的共性问题。
西安花卉研发中心:以温带观赏植物为中心,特别是针对耐低温干旱绿化苗木和盆花资源利用、品种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发展战略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两步走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花卉品种创新体系、健全花卉技术研发推广体系、提升花卉生产经营体系、完善花卉市场和流通体系、创新花卉社会化服务体系、繁荣花文化体系。
花卉品种创新体系
构建以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国家级与省(区、市)级科研教学机构相结合的花卉新品种选育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以花卉种质资源保护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扶持机制,形成政策与资金扶持并举,促进花卉品种创新。
重点开展乡土观赏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国内外名优新花卉品种的引种与推广、传统名花品种改良与质量提升、优势商品花卉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花卉新品种测试与审(认)定、花卉重要功能基因挖掘与现代育种技术平台建设等。
花卉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 加强花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尤其要加强中国特有的,具有较强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的花卉种质资源保护,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查明我国花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的主要花卉品种、重要乡土花卉品种、珍稀濒危花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合理收集和引进国外新优奇特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建立国家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库和省(区、市)级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库,以原地保存为重点,原地保存与异地保存相结合,兼顾设施保存,建立健全全国花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遏制花卉种质资源的流失。根据花卉品种选育的方向和利用目的,进行科学的鉴定和评价,公布全国花卉种质资源重点保护目录。建设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定期更新及提供可供利用的花卉种质资源信息。
花卉品种创新 根据市场需求,统筹布局、区域协作、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花卉新品种选育工作。通过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诱变育种、航天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途径,培育花卉新品种、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
花卉品种审定与推广 严格贯彻执行《种子法》,制订和完善花卉品种审定制度和审定标准,加强国家级和省(区、市)级花卉品种审定机构建设。加强主要花卉品种的区域试验和审定工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丰富和提高花卉优良品种品质。
花卉新品种登录和品种权保护 在保持现有的梅花和桂花国际品种登录权威的同时,争取获得更多我国传统特色花卉的国际品种登录权。建立和完善花卉新品种保护的规章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申请品种权保护。依法打击品种侵权行为,改善品种创新环境。
花卉技术研发推广体系
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为基础的花卉技术研发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农林技术推广机构,逐步建立起以各级农林研发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花卉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花卉科研、教学等单位和花卉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花卉技术推广体系。
花卉生产及配套技术 重点研发花卉繁育、种子种苗生产及配套生产关键技术,包括花卉育种高新技术、花卉良种产业化快繁技术、容器栽培技术、设施化商品花卉苗木栽培技术,花卉采后包装处理与保鲜贮运技术等。
专用设施、设备与资材生产技术 开展花卉生产设施设计和建造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推进花卉产业配套技术创新。重点是:花卉生产基质、花肥花药、精准节水灌溉技术、花卉专用资材生产技术、花卉专用生产设施技术、节能环保新型冷链物流技术等配套技术研创。
花卉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以及新型高效分离、分级、杀菌、防腐、保鲜、干燥等花卉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开发新型、高附加值花卉工业产品和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开发超高压加工、脉冲电场杀菌、微波真空干燥、超微粉碎等新型加工设备,促进花卉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花卉技术示范推广 以花卉基地和花卉企业为载体和平台,以推广花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目标,以实施主体培训为手段,提高花卉新品种转化率和花农对科技的吸纳能力,促进花卉知识、技术、信息、服务进村入户。
花卉生产经营体系
发挥花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花卉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多层次花卉生产经营协调发展体系。
现代花卉产业示范园区 在全国发展一批现代花卉产业示范园区,利用现有各类涉农产业、科技、创业、示范等园区,建设花卉产业功能区,集花卉种子(种苗、种球)繁育基地、高档花卉生产基地、花园中心、科普培训中心和休闲观光等于一体,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花卉龙头企业 培育一批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和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在项目立项、资金贷款、租金税费、技术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重点给予扶持,鼓励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争创品牌,培育特色产品,吸引有资金实力的各类企业进入花卉生产或经营领域,带动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花卉产业结构 调整种植结构。在积极发展传统特色花卉生产的同时,坚持适销对路、适地适花,不断更新品种,提高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品种上,由主要依靠引进品种向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为主转变。
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业。在加快发展食用、药用和工业用途花卉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业,瞄准健康养生、美容养颜等新兴潜力市场,开发以花卉产品为原料的工艺、食品、化妆、医疗、保健品等,鼓励对花卉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发展花卉相关产业。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与优势的产业领域发展,鼓励提升多元化的花卉休闲产业,构建完善的花卉产业链。
鼓励外向型高端发展。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设标准化的花卉产品出口基地,完善花卉产品出口的配套服务,构筑花卉出口绿色通道。
花卉品牌战略 加快建设区域和企业花卉品牌体系,支持品牌营销推广。鼓励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申请地理产品标志等,加大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创建力度,支持现代花卉生产企业注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加强花卉产品的包装、品牌设计与售后服务。
花卉市场和流通体系
建设全国性、区域性花卉产品市场,形成完整、高效的花卉市场体系;构建现代花卉物流配送网络,形成高效、快捷花卉物流体系。
国家级花卉市场 根据资源、区位、交通、市场、信息等特点,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培育一批国家级花卉市场,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依托,吸引国内外大型花卉生产企业长期入驻,推行大宗花卉产品、花卉精品拍卖、远程交易等现代交易模式,促进花卉产品流通。
省级重点花卉市场 统筹整合各省(区、市)现有花卉市场资源,重点建设和规范发展集批发和零售于一体的花卉综合交易市场,满足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花卉产品交易和花卉消费需求。
花卉营销网络 以大型城市和城市群为中心,支持发展各种形式的花卉零售经营服务网点和网络销售,满足广大群众不同层次的花卉消费需求,引导和鼓励在大型超市、酒店、社区、医院学校等地区发展花卉零售店,在城乡结合区域或绿色隔离区域发展品牌园艺中心,促进我国花卉零售业态多样化发展。鼓励各种花卉零售经营业态创新,包括花卉专卖店、品牌连锁店、花卉租摆服务站、园艺超市、园艺产品展销中心、花卉工艺坊等,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卉营销服务体系。
现代花卉交易模式 探索现代交易模式,采取网上交易、鲜花拍卖等现代交易手段,促进花卉公平交易,确保产销双方权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花卉的保鲜、包装、检疫、海关、运输、结算等服务环节实现一体化和一条龙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服务效率,带动全国及周边地区花卉产业的发展。
现代花卉物流配送网络 全面推进花卉物流与服务体系的标准化管理与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建立健全花卉物流体系和冷链运输系统,促进我国花卉产品安全、高效、便捷流通。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花卉生产和物流企业加强保鲜、冷库、运输、查验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花卉冷藏、配送、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二是加快花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三是积极培育大型花卉物流企业,支持中小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花卉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花卉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与政府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国家、省、地、县花卉服务网络,在信息引导、技术支持、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质量检测检疫认证、金融保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现代花卉信息化平台 进一步完善花卉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花卉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花卉统计基础工作,开展花卉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积极推动地方花卉统计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和力量,促进花卉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建立覆盖全行业的信息收集、处理与发布平台,开展全国花卉供求数量与价格信息收集与发布;加强花卉产品市场监测与预警工作,降低突发事件对产业的不利影响;构建花卉产业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立网络智库,为企业和花农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问题、管理难题等。
花卉标准和认证 健全以质量为核心的生产、采后、包装、储藏、运输等花卉标准化体系,促进出口花卉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完善花卉质量控制体系,加强质量检验检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花卉认证体系,开展国际、国家、省(区、市)不同层级的产品质量和环保认证工作;建立花卉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重点加强主要花卉零售和批发市场经营的监管。
花卉社会组织建设 鼓励花卉重点产区政府设立花卉行业管理机构,制定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花卉产业管理与服务职能;扶持发展行业组织和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组织企业和农户开展订单式花卉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效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花卉金融和保险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扩大金融资本,引入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资本等形式,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资金支持体系;积极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花卉业保险,建立花卉保险服务网络,加快花卉业保险体系建设。
花文化体系
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花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花文化内涵,将花文化融入生态文化、和谐文化及城乡发展之中,密切花卉与人们生活的内在联系,提升花卉产品的内在价值,引导花卉消费。
花文化艺术 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花卉诗词歌赋、绘画、戏曲等花卉文学、花卉栽培和应用史料,深入挖掘我国传统名花的人格化寓意和思想内涵,赋予时代精神,开发与花卉相关的图书出版物以及影视戏剧、音乐动漫等产品。积极支持发展一批高水平的插花花艺培训和盆景、造型植物生产企业,研究、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插花、盆景和植物造型等花卉艺术,组织开展境内外交流等活动,提高花文化艺术水平。
花文化示范基地 利用现有城市公园、植物园等公共资源,突出花卉元素,丰富花文化内涵,赋予花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等功能;改造现有花卉生产基地、主题公园、园艺中心等,强化花文化功能,着力建设具有展示、普及、教育、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的花文化示范基地。
花卉会展节庆 挖掘、丰富和发展中华传统民俗和传统节日的花文化内涵,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合理布局和办好中国花卉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全国性、国际性大型展会,办好各类花市、花会、花节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花事活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引导花卉消费。
建设重点
主要花卉种质资源保存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特有花卉种质资源进行保护,依托现有花卉种苗基地和科研单位,建设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90个。到2015年建立40个,2016-2020年建立50个。建设国家花卉种质资源数据库,动态监测我国花卉种质资源消长情况,定期更新及提供可供利用的花卉种质资源信息。
花卉新品种新技术研发
充分利用现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在北京、沈阳、上海、南京、杭州、郑州、武汉、广州、海口、昆明和西安设立花卉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全国性的花卉新品种创新平台,开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花卉新品种350个,到2015年培育150个,2016-2020年培育200个。加强特色花卉关键技术、花卉高新技术研发步伐,降低对国外品种、技术的依赖程度。
国家重点花卉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
依托现有重点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在全国重点花卉产区设立国家重点花卉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100个,到2015年设立30个,2016-2020年设立70个,使之成为主要商品花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基地,花卉良种繁育基地,花卉产业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集群。
花卉质量检测和标准认证
在东北片区、中部片区、西南片区、华东片区、华南片区、华中片区和华北片区选择适宜地点,建设国家级花卉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7个,覆盖重点花卉产区。健全全国主要花卉标准体系,制修订花卉国家和行业标准50项。到2015年完成20项,2016-2020年完成30项,加强花卉认证工作,提高花卉产品质量。
国家级花卉市场和国家级花卉物流中心
积极推进现代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完善专业性花卉物流体系,成立花卉市场流通行业组织。在主要花卉产地、集散地、消费地建设国家级花卉市场58个,到2015年建设34个,2016-2020年建设24个;国家级花卉物流中心14个,到2015年建设6个,2016-2020年建设8个。
全国花卉信息平台
整合现有资源,在重点产区设置信息采集点和信息员,定期报送和发布花卉供求信息,建立国家、省、市、县花卉信息化管理网络,完善花卉统计系统,形成价格指数体系。建立中国花卉电子博物馆,面向大众普及花卉科技知识,弘扬花文化,引导花卉消费。
国家重点花文化示范基地
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和园艺中心等产业基础设施及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公园、植物园、教育培训、新闻出版等公益性机构为依托,开发与花卉相关的图书报刊、影视戏剧、音乐动漫等产品,开展传统插花、盆景和植物造型等花卉艺术比赛和国际交流等活动,推广以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为特点的园艺疗法,举办全国性和区域性花卉展会节庆活动,发展以赏花为主题的花卉旅游、休闲和观光活动,充分挖掘花卉的展示、观光、休闲、教育、比赛等功能。全国共设立国家重点花文化示范基地100个,到2015年设立50个,2016-2020年设立50个。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济南森林苗木种植销售中心
济宁市金彪园林种植基地
育美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五常市显和绿化苗木繁育基地
注册>最新加入
最新展会
网站首页  |  在线发布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注册  |  广告列表  |  汇款方式  |  投稿中心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