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3个月,武汉首次承办的世界顶级网球赛事——WTA武汉网球公开赛,将在武汉东南郊的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上演。
作为WTA武汉网球公开赛的“天然背景”,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旁的二妃山已悄然披绿,不见了记忆中伤痕山体。
二妃山曾是武汉有名的“垃圾山”。类似于二妃山的旧貌换新颜,近一年来,武汉已有不少破损山体正在悄悄地加速改头换面。
记者昨从武汉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在去年修复山体2000余亩基础上,今年武汉计划全年修复破损山体6000亩。至明年底,将完成对全市54座、近13000亩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届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武汉市民,或将告别推窗所见便是“瘌痢头”山的历史。
现状
54座青山患上“瘌痢头”
市民朱先生家住光谷三环线旁,对这一带曾经随处可见的“瘌痢头”山印象深刻:驱车沿着光谷大道上三环线往东,路边紧挨着的是黄龙山。两三公里的山体,全都裸露着黄土,断壁突兀。在光谷茅店山,土壤、岩石风化后的残积层、半风化岩石和基岩裸露出来,露天采矿在地表形成深浅不一的凹陷坑,最深达数十米,采矿废渣随意堆积,植被被毁,令人触目惊心。
在汉阳,锅顶山、米粮山等当地山岭;在蔡甸,横山、侏儒山等,同样惨不忍睹。几乎整座山光秃秃的,已被削平的山顶孤零零地立着几棵矮树。山腰上坑坑洼洼、碎石斑斑,几个大坑甚至直抵山芯,仿佛要将山体掏空一样。
武汉市林业局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全市共有54座破损山体,总面积约13000亩。这些破损山体主要分布在全市6个远城区、4个开发区(风景区),而且呈零星点状分布,破损范围广、面积大。
“这些山体裸露,多为人为开发造成。”我省国土资源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武汉就已开始就近开矿采石;上世纪7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是采石量最大的两个时期。
高峰时,各种大大小小的采石企业多达300多家,造成大量山体破损。后来,又由于修筑道路、城市建设所需,尤其是远城区山体成为继续开山采矿、采石取土的滥挖对象。
难题
修山成本远超挖山所得
素有“百湖之市”之称的武汉,山体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市山体面积达69.6万亩,占市域面积近5%。青山绿水变成残垣断壁,既浪费资源,又产生土尘污染空气。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也埋下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隐患。
去年,武汉电视问政时,“山体之痛”被首次聚焦关注。去年两会期间,“山体保护”被列为武汉市政协2013年重点督办的2号提案。今年,《关于加强山体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案》又被武汉市人大确定为2号议案。
不过,据记者了解,修复破损山体,代价超出常人想象。武汉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破损山体修复前期工程与矿山整治一样,主要是回填、清理悬浮石、修坡、筑台等,之后才能进行复绿、造景。
首先是技术上,修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断壁、悬崖式的山体。对于这些机械难以达到区域的复绿,技术人员动了很多脑筋。对于更陡峭一点的山坡,已经不容攀爬,通过蜘蛛人或脚手架上到绝壁中央后,用钢钎打孔凿巢,然后种绿;或在工厂内将种子种在无纺布内,等植物发芽后,才用于现场防止滑坡。
更大的难度是资金耗费巨大。据介绍,通常修复一亩山体,成本约6至8万元。如此算来,武汉市修复54座、近13000亩破损山体的成本约为10亿元左右。
而同时,开采一亩石材,利润不会超过一万元。也就是说,修复山体所需成本,远远高于开挖山体、采石取土的利润,甚至超过移走整座山的难度。
样本
残山满绿“复活”造公园
武汉东郊的光谷二妃山、黄龙山、荷叶山、凤凰山,是武汉市迄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区域内山体联袂修复。
本是一线串珠、四山点翠的城市东部“龙脊”,曾经一度遍体鳞伤:二妃山漫山恶臭、黄龙山矿坑密布、荷叶山垃圾如山、凤凰山3公里北坡全被挖开。
去年初,黄龙山、二妃山、荷叶山启动修复。“龙脊”之上,复绿也已经基本完成。记者了解到,至昨日,黄龙山已完成约34万平方米山体修复,乔木栽植及地被播种接近尾声;荷叶山完成绿化种植约4万平方米,凤凰山修复已基本结束。
光谷发展迅猛,人口众多,但几乎没有公园。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介绍,山体完成初步修复之后,还将超越简单式的复绿,将按照生态、节约、亲民的标准,依据各山特色,进行“造景式复绿”,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
其中,二妃山因距离WTA武汉网球公开赛场馆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最近,拟变身体育休闲公园。昨日记者获悉,该公园规划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年内即将全面开建。黄龙山则主打花海,和凤凰山一道规划成为城市郊野生态公园。荷叶山毗邻高校,目标定位青少年探险乐园。四座修复山体,将共同构成武汉东南部三环线上“一环多珠”景观。
记者昨日漫步二妃山顶,整个山头绿草如茵,工人们排成行,整体向前进行草坪修整。市民乘高铁从二妃山西侧穿行,窗外一片青翠。二妃山修复工程负责单位武汉光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介绍,本月底,二妃山绿化建设将竣工完成;二妃山体育公园也将迅速启动建设。
新政
出资修复山体可获冠名权
根据武汉市破损山体修复计划,全市54座、近13000亩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将按照“三年达标”来分步实施。
武汉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称,外地也有城市实施山体修复,但多是零零星星,像这样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明确用3年时间完成相关工作的,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可谓头一个。
接下来,武汉市还将从法制上加快修复破损山体、保护山体。记者昨悉,《武汉市山体保护办法(草案)》初稿已制定完成,并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征求意见。
同时,武汉市还已全面启动山体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将明确提出对山体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划定山体保护范围线,明确保护控制范围。
不过,武汉市相关部门人士介绍,修复破损山体比移山难度更大。资金投入大、修复面太广、多头监管、难以统一规划等,成为江城山体修复的拦路虎。根据相关规划,2013年-2015年,武汉市将修复54座破损山体,总投入约10亿元。
记者昨悉,截至上月底,武汉已筹措2014年度破损山体修复资金4.7亿元,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多头监管,江城山体一部分由各区政府管辖,一部分为高校、央企、省企占据,有的甚至归多家单位共有。
记者了解到,为尽快完成山体修复,武汉市将按“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对出资修复破损山体的企业、大学等单位,将享有该修复山体的冠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