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蜀道遗存资源丰富,约占川东北片区90%左右,阆中是本次剑门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枢纽、砝码。”6月12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申遗办公室主任张虎在‘剑门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专家座谈会如是说。
6月上旬,张虎带着省文物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省建设厅的专家组一行深入阆中市文成镇、思依镇的思依山、大锣山、落阳山等地进行了为期4天的实地科考,龙山驿、枣碧铺、大锣山寨等星罗棋布的古驿站遗址,山间断断续续如长短句一样的古驿道遗存,深深吸引着专家们的眼球。其后,在阆中古城的张飞酒店举行的‘剑门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专家座谈会上,张虎主任充分肯定了阆中古蜀道遗存的丰富和价值,也对阆中在申遗前期准备工作方面做得扎实有序表示赞赏。专家们一直认为,通过他们几天来在阆中境内的实地勘查摸底,阆中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和完美的自然环境,在本次古剑门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位置。
张虎主任说,今年5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了蜀道申遗工作专题会,广泛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科学论证,把本次申遗活动定位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5月7日的省人民政府《会议纪要》要求:本次申遗的相关责任县市,要把这次的“剑门蜀道”双遗产申报工作当成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立即成立相应的机构,切实落实经费和人员,积极运作,由省上的申遗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地的工作,力争今年10月完成资料的整合,编制,并向国家建设部报送申报材料。
工作会议现场据阆中市名城研究会主任李文明介绍,古蜀道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是人类古陆路交通的“活化石”,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国道”。古蜀道位于四川北部,穿行于秦岭、巴山、岷山之间。历史上,秦巴山区沿袭着7条蜀道。秦岭中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巴山中有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7条蜀道中,就有5条通过阆中古城。利阆古驿道是从广元(利州朝天驿)至阆中(阆州锦屏驿)的古驿道,从朝天驿分道南行。从阆中古城(锦屏驿)经过锯山关到二道沟到瓦口隘到土地关到槐树驿(苍溪境)到烟烽楼到八字关(旺苍境)到柏林递运所(广元柏林沟镇)到朝天驿;阆剑古驿道是从阆中(阆州锦屏驿)至剑阁(剑州)的古驿道,在剑州(今普安镇)与金牛道交会;另由阆剑道上的厚子铺,可分路至梓潼,亦与金牛道交会。思依老场至桥楼铺驿道上有一石板桥(位于温家河),桥宽1米,长3.1米。在上黄连垭(天安观村)有一段50米长的石梯路,并有2000米残存路基向空树溪方向延伸。
松林塘至大柏梁路段有近400级、长约600米的石梯,是阆中境内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古蜀道;从古城出发,经文成方向抵达三庙,至巴中渔溪出川的米仓道,为古代北出四川的重要通道;在阆中市博树乡境内的桐子三湾密林深处,有一条过山石坎路,是米仓道在阆中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路段。而今日所称蜀道,多指以古金牛道为主线的剑门蜀道。沿途的阆中古城、剑门关、昭化、明月峡、千夫崖等古迹保存完好,至今有大量栈道遗存,是建造最早而至今保存完好并仍然发挥作用的一条交通大通道,不仅是中国的唯一,也是世界的唯一,有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良好的自然生态。蜀道延续至今已不是一条简单的交通要道,而是一条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是自然人文共生的标本,是蜀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比古罗马大道历史更为悠久。沿途涉及四川和陕西两省的成都、西安、汉中、广元、绵阳、阆中古城等城市。
2009年7月28日,以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等为首的国内9位城市规划、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曾向蜀道沿线相关城市的市长发出了公开信,呼吁以科学发展的思路、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中国蜀道文化路线整体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线路文化遗产的工作。”专家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城市人民政府的积极响应,也引起四川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今年5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了蜀道申遗工作专题会,会议广泛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科学论证,把本次申遗活动定位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 报。5月7日的省人民政府《会议纪要》要求,本次申遗的各责任县、市,要抓紧成立相应的机构,切实落实经费和人员,积极运作,由省上的申遗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各地的工作。
据了解,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对“剑门蜀道”申遗工作非常重视,曾连续3次把该项工作写进了党代会、人代会的报告中,并成立了“古蜀道保护领导小组”,该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组长和常务副组长,扎实开展工作,几年来该市对辖区地上,地下,陆地、水上的古蜀道资源进行了充分挖掘,已形成了100多万字的宝贵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