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市社科院发布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3-2014》(以下简称“蓝皮书”),对于北京如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蓝皮书开出的“药方”是开凿“京津陆海运河”,不仅可以破解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水资源,还可以缓解雾霾治理压力,进而发展北京及周边航运事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提速令超过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承载着愈加凸显的水资源短缺重负。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斌此前透露,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而北京人均水资源量每年不足200立方米,意味着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而世界人均在7700立方米。当前,尽管南水北调有望进一步缓解首都水资源短缺现状,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令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愈加紧张。
据此,蓝皮书提出“京津陆海运河”的总体设想:西起北京通州宋庄,东至天津滨海新区蔡家堡,经河北香河,天津宝坻区大口屯、大唐庄,再经宁河县乐善庄,最后到达滨海新区,在蔡家堡入海。据悉,“京津陆海运河”全长约160公里,运河平均宽度1公里,通航船只吃水深度达到30米,可以通航30万吨级轮船。
“开通后运河将不仅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提供水资源,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困境,而且运河‘微气候’的调适也利于降低部分PM2.5的来源,降低城市工业喷涂和扬尘带来的污染,减少北京周边地区扬尘对北京的入侵。”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施昌奎表示,宽约1公里的“京津陆海运河”将使北京成为一个“准沿海城市”,发展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航运事业。
不过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邹琳华看来,这一设想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渤海引水入京面临的首要困境就海水淡化背后的买单问题。”邹琳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长远而言海水淡化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成本较高是摆在眼前的难题。据悉,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成本为每吨5元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新一轮城镇化城市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发展,更多的人口将流向首都周边地区,相比较于从滨海新区入口调水进京,人流也将更多流向滨海城市天津,如此一来也就失去了开凿贯通三座城市、跨越海陆成本高昂的运河的必要。”邹琳华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