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玄烨皇帝先后两次南巡,其间深为江南山水和园林所感染,返京后即命宫廷画师吴人叶洮在明代清华园基址上仿江南园林建造皇家“御园”,以作“避喧听政”之用,这座园林就是后来的“畅春园”。
清代的畅春园位于清代南海淀大河庄之北,即今海淀区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推算,全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60公顷),东至颐和园路、南至西四环路、西至玉泉河路西侧、东北至恩佑寺遗址。康熙帝曾亲自命名为“畅春园”,寓意“四时皆春”、“六气通达”。
畅春园建成之后,康熙帝大部分时间驻跸于此,只有在举行重大仪式的时候,才会回到紫禁城。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起,康熙帝在畅春园正门前,连续数天举办“千叟宴”,招待进京贺寿的老人,以庆贺自己的六十大寿。参宴人数累计上万,盛况空前。从康熙二十九年起,畅春园就成为大清帝国康熙朝实际的决策和施政中心。
从形制和景观上来看,畅春园融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宫廷园林的特点,是北京西郊第一座兼有施政和游乐双重功能的离宫型园林。全园坐北朝南,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为议政和居住用的宫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部分。
畅春园设园门五座,分别是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其正门在南墙东侧。全园南北向可以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大宫门内的“九经三事”殿为园中正殿,是康熙皇帝会见朝臣、听政理事之处,也即畅春园中最重要的“政治空间”。
东路的“澹宁居”为主体建筑,前殿是康熙帝理政、选馆和引见之所,清代著名的宫廷画师荷兰人郎世宁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康熙帝的;后殿为其读书之处,康熙曾在此与来华耶稣会士探讨天文地理问题,并在此演算西方算术和几何题目。清溪书屋为康熙帝宴寝之所,而他最后就逝世于此。可见,东路是康熙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地及“学习和生活空间”。
西路的建筑均依园内的玉泉河而筑。其中,核心建筑为无逸斋,是太子和皇孙读书之所,康熙时太子胤及后来的皇孙弘历(即乾隆)都曾在此读书学习。可见,西路是畅春园的“休闲娱乐空间”和“储才空间”。
畅春园开清代的园林之先河,并深深影响了其后的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园林。历朝清帝均效法康熙,在京城西郊建园听政,形成了清代的政治传统。作为帝国仪式与权威象征的紫禁城和作为帝国实际运作决策中心的西郊园林构成了大清帝国独特的“宫苑体制”。
畅春园后毁于咸丰十年(1860)的英法联军战火,现仅存北京大学西侧门外的恩佑寺和恩慕寺山门遗址,在默默地向过往的人们讲述过往的辉煌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