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城市规模标准”,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国务院日前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中如是指出。
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膨胀,原先的城市划分标准已经不适应现实。
1989年,《城市规划法》通过。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为:50万以上、20万以上不满50万、不满20万。这部法律于2008年废止,代之以《城乡规划法》。新法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
2010年,学界出版《中小城市绿皮书》,依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新的划分标准,统计人口为市区常住人口。大中小的划分标准为:100万~300万、50万~100万、50万以下。除此以外,特大城市为300万~1000万,巨大型城市为1000万以上。
就统计口径来讲,根据常住人口统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的南阳超过1000万,周口接近900万。易鹏表示,这些城市的市区人口明显没有太多,将这些城市当作一二线来衡量不合理。
在易鹏看来,统计的口径应该为市区人口,一线城市应该是超级城市,人口规模在800万以上;二线城市是特大城市,规模在300万~400万;三线城市为大城市,规模在100万。至于50万、20万的城市规模,则为四线、五线城市。
3月16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针对具体的城镇规模,差别化的限制措施包括全面放开、有序放开、合理放开、合理确定、严格控制。
“全面放开”针对的是建制镇和小城市,“有序放开、合理放开、合理确定”针对的是50万~300万的城市规模。至于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要严格控制。
易鹏表示,重新划分的城市规模标准,意味着,更多资源,比如人力、产业、资金等,会涌向二线城市。